这种形似板栗却带着苦味的小果子,你见过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曾是南方农村的‘救命粮’,一棵树能结果上百斤,磨成粉能做豆腐、压成面,如今却连农村娃都不认识!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
一、苦槠到底是什么?
苦槠,别名槠栗、苦槠子,并非板栗,而是壳斗科锥属的常绿乔木果实。外形酷似迷你板栗,但外壳坚硬,味微苦,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山地。古人早就发现它的价值,《本草拾遗》记载其“熟食可充饥,荒年代粮”。
![]()
一棵苦槠树能活数百年,结果量惊人——成熟时一树可产果上百斤,果实落地后需去壳、浸泡、磨浆,才能去除苦涩,变成苦槠豆腐或苦槠面。
二、曾是农村的“宝贝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苦槠是南方农村的重要杂粮。每逢秋末,村民集体上山捡苦槠子,去壳后浸泡多日去苦味,磨成粉后过滤沉淀,得到的淀粉可煮成凝脂状的苦槠豆腐,口感爽滑略带苦香;或晒干制成苦槠面,耐储存又能饱腹。
![]()
“那时候粮食紧张,苦槠豆腐加点盐和辣椒就是一盘菜,苦槠面煮汤能管一天饱!”老一辈人回忆道。更难得的是,苦槠树不挑地,山坡石缝都能长,被农民称为“不种地的粮仓”。
三、浑身是宝却遭冷落
除了果实的食用价值,苦槠树木质坚硬,曾是制作农具柄、车轮的好材料;树皮可提炼栲胶用于鞣革;就连外壳都能烧灰制碱。然而,这样一个“宝藏树木”,如今却连农村年轻人都叫不出名字。原因何在?
![]()
四、为何如今无人问津?
- 口感苦涩,加工繁琐 苦槠自带涩味,需反复浸泡打磨才能入口。在粮食充足的今天,很少有人愿花几天时间处理一种“代粮”。
![]()
- 主食丰富,替代品增多 随着水稻高产和杂粮进口增加,苦槠作为“代粮”的刚需消失。年轻一代更倾向购买现成的米粉、面粉。
- 山林开发,树木减少 城镇化导致苦槠林被砍伐,野生资源萎缩。目前国内仅部分山区保留零星古树,规模化种植几乎为零。
- 认知断层,价值被遗忘 苦槠未形成商业化产业链,其生态价值(固土保水)和文化价值(农村记忆)未被挖掘,逐渐退出大众视野。
“从救命粮到无人问津,苦槠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有人说该重启它的保健价值(低脂高纤维),也有人觉得不如留在回忆里。你怎么看?你家乡还有苦槠树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