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商发展研究报告之解码娄商精神图谱
( 作者:李德仁 娄底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副研究馆员)
解码娄商精神,探寻时代力量。源自湖湘沃土的娄商群体,以其韧、闯、义的鲜明特质,在商海沉浮中闯出一片天地。他们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解码其精神密码,不仅为致敬奋斗者,更为汲取这份源自实践、生生不息的力量,启迪当下与未来。近期,小编带您探寻娄商精神的深层脉动。以下为第三篇章《洋务运动:娄商精神的早期塑造》——
三、洋务运动:娄商精神的早期塑造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木匠出身的河南人马殷受封为楚王,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马楚诞生了。他通过实施宽松的商业政策,对湖南的经济尤其娄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茶叶贸易,马殷鼓励民众种茶、制茶,并设立茶市,“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渠江薄片成为当时主要的品种。二是开辟茶马商道,这一体系覆盖了娄底的产茶区,促进了湘中地区的商业发展。马殷在梅山蛮族群中有很高的地位,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修新化陈姓族谱载陈姓始祖陈百万于后唐庄宗时(公元924年),移民新化梅山地区,时“蛮獠鼠辈,进则潜逃,退仍啸聚,”“酋长马殷可以礼下,不可力屈”。把马殷误为梅山蛮酋长记入族谱,足见其在梅蛮地区的影响力。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汉口汉正街的宝庆码头,记录着新化商人以“毛板船”闯荡商海的传奇。做工粗糙的“毛板船”以运输煤炭等大宗货物为主,驶过陶澍笔下“不当孔道,冠盖罕临”且滩高浪急的资水,其“霸得蛮,耐得烦”的商业精神可见一斑。
![]()
宝庆码头一角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娄底人曾国藩为领袖的湘军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的一次重要尝试。在这场运动中,曾国藩及其领导的湘军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实践,也赋予后世湖南商人(特别是娄商)的独特的精神特质。
洋务实践,开启近代工业
军事需求催生工业:曾国藩在指挥湘军作战时,深感西方军事技术的强大。为应对现实需要,1861年在安庆创立内军械所,开始仿制西式火炮和轮船。这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起点。
迈出技术引进步伐:曾国藩积极延揽和培养人才,如派容闳赴美国采购机器设备。这些努力促成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近代军工企业。该局不仅制造枪炮轮船,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程技术人员。
![]()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
资金与模式的突破:江南制造局的启动资金很大部分来源于湘军的军费。这种“以兵养工”的模式,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财政支出范畴,体现了一种灵活务实的“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企业提供了早期的资金和组织方式参考。
洋务浪潮,孕育娄商实业
随着军事工业发展,洋务运动也带动了民用工业和采矿业。娄底的商人积极投身其中:
锡矿山的辉煌:湖南新化的锡矿山是全球著名的锑矿。在洋务运动背景下,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进入全面工业开采,其开采规模迅速扩大。矿主段楚贤采用相对高效的“包采制”,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其月入两万银元,人称“银菩萨”。在19世纪末,锡矿山一度提供了全球60%以上的锑矿,奠定了“世界锑都”的地位。
江南制造局的传承:曾国藩的外甥聂缉椝接掌江南制造总局。他注重管理和技术更新,显著缩短了军舰等大型装备的建造周期,推动了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进步。今天这一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企业更是共和国打造深蓝海军的航母摇篮。
茶商巨子朱紫贵积极引入先进制茶机械和技术(如印度揉茶机),提升中国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为中国茶业赢得声誉(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获奖)。
潘岱青创立“菲菲伞”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和工艺,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多达72道工序),其产品在当时的抗风能力测试中表现出色(如1928年测试报告),树立了民族品牌信誉。
娄商气质的孕育
在洋务运动的具体实践中,早期娄商群体展现出了鲜明的精神特质,当今娄商的优秀的精神气质实孕育于此:
1.实业报国与责任担当:他们投身工业、矿业,以发展实业来应对国家贫弱局面。如段楚贤虽为矿主,但积极回馈乡里,捐资办学,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今天的三一集团以“三个一流”,诠释的正是娄商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实业报国”、“经世致用”的担当。
2.开拓进取与技术创新:勇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大胆在传统行业进行革新(如朱紫贵的制茶机器、潘岱青的制伞工艺),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聂缉椝的管理改进)。
3.务实诚信与品质为本:强调实际操作和效果(湘军“扎硬寨,打呆仗”的作风影响深远),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线(如潘岱青对伞骨的严格要求)。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成为后来娄商如三一重工“品质改变世界”理念的重要来源。
精神的延续与现代回响
洋务运动虽然未达其“自强求富”的最终目标,但所开创的近代工业道路和所孕育的早期企业家精神(娄商精神的前身)却深刻影响后世。
技术基因的传承: 从百年前锡矿山的锑矿提炼到现代三一重工对核心制造技术(如挖掘机动力系统、混凝土泵送设备)的突破;从江南制造局的技术引进到今天对自主研发的持续投入。
管理理念的延续: 早期企业中对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的重视(如江南局的档案管理、潘岱青的工序规范),与现代企业的精益化生产、ISO质量管理体系有着理念上的联系。
精神内核的彰显:早期娄商群体的实业报国的使命(现代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建设)、敢为人先的开拓(不断进入新领域如三一的矿山装备、新能源)、坚韧务实的作风(重视基础和积累,如“扎硬寨”)以及品质至上的理念(如三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当代娄商与洋务运动时期那段实践所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之间的一脉相承。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重要阶段。以娄底人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开启了技术引进和工业实践。在这片土壤上,早期投身于近代矿业(段楚贤)、制造业(聂缉椝)和轻工业(朱紫贵、潘岱青)的娄商先辈,在具体的生产经营中,逐渐塑造和体现了注重实业、追求技术、强调品质、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等核心精神特质,成为后世娄商精神的雏形和根基。历经百年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在当代娄商群体身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他们在各自领域不断创新、走向世界,形成跨越三个世纪的代际传承。(未完待续)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