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宝 通讯员 贺梦迪
“真没想到,拖了十多年的烦心事,让咱镇上的老党员、老干部给说和好了!”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观音堂村二组村民王小豹拿到新房钥匙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起因集体土地合作建房引发的房屋分配纠纷,如今却在“银发调解队”的帮助下画上句号,成为观音堂镇纪检信访量下降的生动注脚。
“乡音调解”显温情,政策飞入百姓家。“房有证、地有契,红本本上写分明!”老干部用一句顺口溜方言把《不动产登记条例》讲成了“家长里短”。在土地权属调解中,老干部们把法条翻译成“土话”,用“老槐树下的龙门阵”代替冷冰冰的调解室,让政策理解率从40%提升至95%。“听懂了就服气,服气就不上访。”村民们笑着说。
“板凳会商”解纷争,阳光听证消芥蒂。针对观音堂村十年积案,镇党委启动“领导包案”机制,组织信访调解工作专班、开发商、村组代表“三方协商会”,邀请法律顾问、乡贤代表等公开听证,制定出“按集资比例排序选房+困难户优先保障”的分配方案,村民从“对立”变“同桌”,纪检信访“存量”变“清零”。
“亲情唤醒”融坚冰,三级干预治心病。对涉及家庭恩怨的信访件,老干部们组建“情感纽带小组”,创新“亲情唤醒—家庭共治—长效修复”机制,邀请当事人最信赖的至亲长辈组成情感纽带小组,用“家的温度”熔解信访积案中的情感冻土,实现“化访于亲、止争于情”的善治升维,使涉亲情信访调解成功率直线上升,彰显了亲情治理穿透制度壁垒的磅礴力量。
从“土话”普法到“板凳会商”,从“亲情调解”到“包案清零”,观音堂镇以党建为魂、“银发”为笔,绘出纪检信访化解的“枫桥新景”。今年以来,“急难愁盼”在“一事一专班”中销号,群众用“不访了”为治理成效投票,让和谐之花在田间地头常开长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