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自革命结束以来,拉德茨基元帅在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实行军事统治,意大利半岛的民族解放运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皮埃蒙特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加富尔从1850年起先后担任农业大臣和财政大臣,深谋远虑加上机敏过人、善于控制局面,使他成功地与法国、比利时、英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试图取得最大限度的自由贸易额,极力从经济上与各大国形成互惠关系,以便为反奥政治同盟开辟道路。
巴黎会议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加富尔加入英、法一方,反对俄国,踏入欧洲政治舞台,并在1856年出席巴黎会议。尽管事实证明意大利不可能指望各大国给予它无私援助,加富尔仍然赢得了拿破仑三世的支持。包尔不得不在巴黎会议上听任加富尔痛斥奥地利,而且奥地利军队必须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出。在法国与俄国的支持下,这个地区最终成立了罗马尼亚国家。
![]()
拉德茨基元帅已垂垂老矣,步入90岁高龄以后,老人反而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作为伦巴第和威尼斯的总督,他的统治已经僵化。弗朗茨·约瑟夫的弟弟马克西米连大公被委任为海军少将之后,他在的里雅斯特的指挥部就成了军队改革的中心。尽管海军仍然只是作战部下属的一个部门,但是马克西米连的身份(他是皇帝的弟弟,而且在茜茜生育男性继承人之前,曾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使他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
自从少年时期对意大利的第一次访问开始,马克西米连就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持久的好感。他的自由主义倾向使他不同于以高贵的德意志王子自居的哥哥,对的里雅斯特人宽厚而仁慈。的里雅斯特从14世纪开始就是哈布斯堡王室的领土,只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短暂地失去过,但在那时,的里雅斯特还不过是个平凡的小渔港,是一个服务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莱茵兰人布鲁克,奇迹般地把它变成了一个国际性港口和贸易中心。
![]()
贸易大臣布鲁克男爵曾经是施瓦岑贝格内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经济运行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深刻的理解。在他富有远见的倡议之下,弗朗茨·约瑟夫亲自前往的里雅斯特,为火车站剪彩,昭示着的里雅斯特这样一个出海口对维也纳的重要性。的里雅斯特不仅有意大利人,而且有数量不少的斯洛文尼亚人,这也正是反奥地利情绪在这里并不明显的原因之一。至于米兰、威尼斯等地,人口的绝大多数都是意大利人。
他们在文化、经济上都不需要奥地利人的德意志色彩来加以提升。拉德茨基元帅僵化而常常擅自行动的统治方式既冒犯了维也纳,也不适合北意大利的情况。1857年,弗朗茨·约瑟夫在米兰宣布由弟弟马克西米连大公接替拉德茨基元帅,主持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的军政大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的权力范围大大缩小,拉德茨基的老部下吉莱乌掌握着军队的指挥权,总督马克西米连大公实际上成了军官们的副手。
![]()
法奥之战
1858年年初,拉德茨基元帅在意大利去世,维也纳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848年革命后在意大利实行的高压统治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如火如荼的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既有杰出的游击战专家、富于传奇色彩的加里波第传播着意大利统一的思想,又有热那亚革命家、秘密革命社团“青年意大利”的创始人马志尼在全欧洲组织爱国青年为反抗君主专制制度而奋斗。
更不可忽视的是意大利统一的总设计师加富尔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技巧使撒丁-皮埃蒙特王国的影响日渐增加,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认识到加富尔的才能和价值,对他言听计从。面对着如此强势的民族解放运动,奥地利人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新总督马克西米连说得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保护意大利工业的发展,鼓励改善农业设施,推动米兰规划了一个公共建设的计划等。
![]()
他甚至要求弗朗茨·约瑟夫召集意大利贵族,共同商议在意大利建设铁路和电报等事宜。但是维也纳对于马克西米连的尝试反应冷淡。境内各民族共存的事实使帝国政府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尝试都颇为怀疑。皇帝的顾问们警告他,一旦对意大利人做出政治让步,马扎尔人、克罗地亚人、波兰人、捷克人就都会蜂拥而来,要求他们的权利,多民族的帝国就会面临分裂。马克西米连在意大利受人欢迎的事实一方面令加富尔警惕。
另一方面令保守的维也纳担心他的政策会减弱帝国政府对意大利的控制,弗朗茨·约瑟夫的大臣甚至提醒他,公爵表面上是为意大利争取自治,其实是想为自己谋取伦巴第的王位。因此,马克西米连从未得到足够的支持来推行他的改革政策。倒是加富尔非常重视哈布斯堡王朝新总督的改革意图,他把目光准确地放在了拿破仑三世身上。
![]()
这个精明强干的人甚至将一次针对法国皇帝和皇后的爆炸事件转变成了北意大利人请求法国人解救他们逃出奥地利专制统治的请愿。拿破仑三世总是有意把自己与他伟大的叔叔联系在一起,企图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欧洲所有的困难解决掉。他渴望伟大,但缺乏对重大细节的原则性把握。俾斯麦对拿破仑三世肤浅的公开表现颇为困惑,经过1857年在巴黎较长时间的相处。
他认为,“这个人一点也不使我佩服,他不是一个将军,只是为国内困难所迫,他才会喜欢战争”,“把个人对外国人的爱憎感情置于祖国利益之上,我认为即使国王也没有这个权利”。拿破仑三世被加富尔打动了,看到奥地利处于外交孤立,他很高兴有机会实现波拿巴统治意大利的梦想。1858年夏天,双方在巴黎秘密会面,拿破仑三世答应支持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将奥地利人驱逐出意大利半岛。
![]()
意大利的反抗
俄国人也很高兴有机会报克里米亚战争的一箭之仇,他们愿意看到奥地利失败而受辱,向拿破仑三世保证会保持中立,英国人也希望意大利民族主义获得胜利。奥地利外交大臣包尔指望德意志各邦的支持,但是,弗朗茨·约瑟夫没有如愿以偿,甚至在他提出奥地利可以以承认普鲁士摄政王在北德意志领袖地位为代价换取支援时,对方也没有明确表态。弗朗茨·约瑟夫能够依靠的只有奥地利军队了,革命以来一直自命不凡的帝国军队完全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拉德茨基元帅的继任人吉莱乌将军是被宫廷玩弄花样推上台的,根本不具备指挥作战的经验和资质。到4月份战争已经不容置疑的时候,他不仅没有作战计划,而且从未与部下研究过有关事宜。部队没有足够的军粮、运输队、工程设备,的里雅斯特与维也纳之间的单轨铁路根本无法满足军队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法国人的大炮、火枪、战马却源源不断地往意大利输送。
![]()
正如俾斯麦所说的那样,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尽管有一群数目不小的文武官员环伺,但一俟有事情发生,做出和执行决定的工作仍必须要陛下亲力亲为。何况,拿破仑三世已经亲自前往意大利指挥作战,年轻气盛的弗朗茨·约瑟夫也决意要御驾亲征。1859年5月底,弗朗茨·约瑟夫离开维也纳,茜茜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丈夫,皇太后又对她的眼泪皱起了眉头:显然,别离的哀伤于事无补,只会令皇帝在国事之外更添烦忧。
在意大利的40天中,弗朗茨·约瑟夫尽力抽出时间,给妻子写了17封长信,信中向茜茜表白他的爱与思念,却掩不住对帝国军队的担忧。法国人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了,更令人失望的是,奥地利工程兵技艺生疏,完全不能为作战部门提供高效服务。6月4日,法、奥两军在小镇马真塔附近遭遇。这里曾经是罗马将军和皇帝马克森提乌斯驻防之地,并因之得名,此时却成为奥地利军队初尝苦果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世界帝国史话》,页522。
《世界帝国史话》,页525。
《世界帝国史话》,页5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