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稀土实施严格管控,欧洲寻求豁免未果扬言威胁报复;德国官员接连在台海问题上触碰中方红线,中方强硬回击。一边是欧洲军备重整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一边却屡屡挑衅中国核心利益,这场博弈将如何收场?欧洲真能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吗?
近日,就在福建舰官宣入列时,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却公开声称,欧洲应该准备好“报复”中国,理由竟是担忧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可能影响欧洲产业。
实际上,欧洲这么说,完全是出于嫉妒心理,日前,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暂停了一年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而中欧磋商却一直没有进展。
欧洲现在是一方面渴望展现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却在关键矿产上高度依赖中国。
![]()
今年,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伟大的计划,欧盟表示,他们将出资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
这个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但《纽约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无人机到导弹,欧洲急于发展的军备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更让欧洲领导人夜不能寐的是,欧盟安全研究所的专家坦承,要完全摆脱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需要8到12年时间,而欧洲国防工业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为了和中国尽快达成协议,在中国手中获得稀土,欧洲国家不得不效仿美国以前的做法。
因此,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才公开发表对华强硬言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在访华前就台海问题大放厥词,声称德国虽然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但不同意“改变现状”。
与此同时,欧洲还允许萧美琴等“台独”分子进入欧洲议会大楼,参加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活动,并让其进行演讲。
可想而知,欧洲国家这么“作死”,可谓是精准踩到中国的红线。这直接导致德国外长访华行程在出发前48小时被取消,虽然德方委婉地表示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但明眼人都清楚真正的原因何在。
![]()
而中国驻欧盟使团也在第一时间警告欧盟,明确表示联大第2758号决议不容挑战。台湾唯一的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这是国际共识。
同时,中方明确要求欧方必须做好三件事: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为“台独”行径撑腰张目、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这不是简单的警告,而是硬性要求。
中方关于“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恶劣影响”的表态,实际上给欧盟留下了回旋余地。但如果欧洲不懂得珍惜,那么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更坚决的反制措施。
看看欧洲内部的两个例子,就能明白触碰红线的代价。
立陶宛因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对华关系几近停摆;而经过两年犹豫,爱沙尼亚最终拒绝了台当局的类似要求。这两个波罗的海邻国的不同选择,已经为欧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清晰的参考。
![]()
欧洲似乎还没明白,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他们可以随意施压的对象。中国商务部对稀土出口的合理管制,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需求的正当举措。而台湾问题作为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更容不得任何妥协。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不可逾越的底线。
欧洲必须清醒认识到,越是威胁中国,就越拿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欧盟的军备重整计划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而中国在原则问题上绝不会让步。欧洲的选择其实很明确,要么像美国那样,在关键领域对中国做出合理让步,以换取稀土出口管制方面的豁免;要么继续对抗,承受战略计划受阻的代价。
其实从德国官员自相矛盾的言论,到欧洲议会的挑衅行为,再到欧盟对稀土依赖的焦虑,这些现象已经足以说明,欧洲在面对中国时,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欧洲的威胁路径已经被证明行不通,如果他们因此感到“委屈”,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对华政策,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
毕竟,在国防工业等不起8到12年的情况下,欧洲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更承担不起和中国“脱钩”的代价。
中国的自信,源于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对原则问题的坚定立场,从福建舰下水的军事现代化成果,到稀土管控的经济主权行使,再到台湾问题上的毫不妥协,中国已经展现出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
欧洲若不懂何为“敬畏”,将继续在战略焦虑中徘徊。
而对于中国来说,时间与优势,显然站在我们这一边。欧洲是选择妥协还是对抗,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战略前景。但无论如何选择,中国都已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就看欧洲国家能不能耗得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