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婚后面对丈夫外派海外的邀请,明确拒绝“辞职随行”,保住多年苦拼的事业,同时把家过得稳稳当当——这事本身,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说白了,黎绮雯的选择来自很早的那股劲儿
![]()
高中时她就认准语言这条路,高考后如愿进到理想学府,毕业前还在报社记者和电视主持之间犹豫过
最后一念定乾坤,她选了广东电视台做出镜记者,理由很朴素:让父母能在电视上看到她
朴素的动机,往往能撑最久的劲
刚进《10号关注》节目组,她是“报料大搜索”里“关注八姐妹”的一线记者,最底层、最辛苦
新闻部常年灯光刺眼,冷气和热咖啡轮着上,她拿着话筒一接线,几乎就往现场冲
画面回传有延迟,她蹲在路边记笔记,鞋跟沾着灰也顾不上
领导喜欢的不是会说漂亮话的人,而是每次关键节点都能顶上去的人
机会来的时候也从不敲锣打鼓
主播李静雯因个人原因退出,留下一个“萝卜坑”
![]()
不少同事扎堆去争,最后她凭业务硬实力上位,和薛乐等资深主持人搭档
她说话有分寸、播报不抖音,镜头给到特写也不慌,读完提词器眼神还会照顾一下观众的情绪
拿到位置只是起点,坐稳靠的是每天都能经得住挑灯“回看”的那点真本事
又过一阵,另一位资深主播因家庭原因离职,她二次接棒,成为珠江台的首席女主播
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很简单:端庄、不矫饰、话说到点上
她真正意义上的高光,是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的那36小时接力直播
风声像刀片刮玻璃,她在演播室里不间断连线前方,嗓子发干就抿口温水,语速不快不慢,信息密度反而更高
那“黄金36小时”,她把“专业”两个字刻在了屏幕上,也赢来“台风中最美逆行者”的称呼
更扎心的是,她那期节目做到了同时段全国地面频道收视第一
你很难说这是运气,可能更像是长期训练的肌肉记忆:稿子再碎、情况再急都能稳住
![]()
很多成功不是“被看见”那一刻决定的,而是前面漫长的“看不见”
感情线登场时并不戏剧化
她和许全祥通过相亲认识,他是华为的供应链工程师,两个典型“事业脑”
第一次约会,从别人的“吃什么、看什么电影”,聊到了“直播延时的补救方案”
她拿餐巾纸画流程,他在手机上标注关键节点
有人会觉得“扫兴”,他们俩却聊出了心流
当两个人的节拍相合,沟通反而更省力
婚后,他们把工作里的“项目管理”搬进家庭
许全祥负责“硬件”:房贷、老人医疗、维修;
![]()
黎绮雯抓“软件”:情绪疏导、绘本共读、亲子活动
冰箱门上贴着磁性板,周末日程写得清清楚楚
女儿睡前的20分钟绘本阅读成了“不可撤销项”
规则感不浪漫,但它真的降低了摩擦成本
真正的分岔口在许全祥被外派墨西哥时出现
两人从未分开那么久,他提出希望她辞职同行
她沉默了很久,还是摆事实讲道理:多年积累的业务和信任,离开就不是随时能回来的;
孩子也需要稳定的照料
她说“不”的时候没有激烈对抗,只是把代价摊开给对方看
![]()
许全祥理解,两人最终选择了异地三年
时差捣乱,他们仍然设定了“固定通话窗”,无论谁加班到多晚,总会打那个电话,交换一天的大小事,包括孩子的一个新词、家里灯泡坏了谁去买
好的伴侣关系,不是零冲突,而是有分歧也能把频道调回同一频率
这份坚持后来被现实回报
她在广州继续深耕业务,稳住了主持台的节奏,也把“妈妈”的角色做得有温度
女儿在画画桌前涂涂画画,她常蹲下去问一句“今天最开心的是哪一件事”,不急着给建议,只是听
你会发现,陪伴有时候不是时间长短,而是注意力是否在场
把个体故事放进行业坐标,意义更清晰
2025年的一份媒体调研显示,在111家受访媒体机构里,女性只有25.7%的领导岗位;
平面和网络媒体更低,分别只有4.6%和5.5%;
![]()
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出镜率仅7.1%,作为专家信源出现的女性只有12.1%
这组数字的冷,让她的“留在台前并做到最好”显得更难能可贵
而《工人日报》同年发文提到,打造生育友好、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能降低离职率、提升敬业度和效能
换句话说,组织越能理解“家庭变量”,人才的稳定和产出就越能正循环
也难怪,2025年10月,科思创(上海)在一场关注生育友好职场的研讨会上分享了“爱心妈咪小屋、灵活办公、亲子活动”等做法,被不少打工人称为“梦中情司”
企业把“真支持”落在细节里,员工才有底气把人生的几个球都接住
媒体圈也在同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讨论“性别包容的编辑部”,呼吁缩小领导岗位和新闻内容里的性别差距,相关指南《“报道女性!”
专家信源指南》还收录了多行业女性专家,鼓励记者在选题和信源上多元化
当生态变好,个体选择的代价就能更低
![]()
横向对比,会更看懂平衡的不同路径
国内的董卿,婚育之后并未放弃核心事业资源,而是用阶段性深造与节目创新(比如《朗读者》)拉高了专业的天花板;
她把家庭时间做“有质量的切割”,避免彼此互相吞噬
这是一种“稳主业、调结构”的平衡法
而奥普拉则是另一条路:多元业务+长期稳定伴侣关系,未选择传统婚姻,但把精神契合和彼此支持做到位,职业和生活边界清晰
这是一种“重自我、强协作”的平衡法
看回黎绮雯,她更像是把“岗位专业度”做厚做深,同时用制度化的家庭分工减少摩擦,让“留在本地”与“远赴海外”的选择都不至于瓦解感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地板,关键是把自己的天花板顶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她并不把自己封在“镜头里”
![]()
有院方发布的议程显示,2025年10月30日,她以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提案工作组代表身份,在该院第二十四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上汇报近一年权益工作,聚焦学术科技创新、权益维护与精神文化需求
从主持台到学术场,跨界的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公共议题关怀
这也提示我们,专业能力不是只能在一个舞台上开花
她把“沟通、组织、倡议”的能力迁移到不同场域,逻辑一致、语境不同
当职业技能可迁移,人生的“备胎方案”就越多
有人可能会问,她当初拒绝随行,会不会错过人生另一种风景?
我倾向于这样看:每个选择都有代价,但只要双方都清楚、且愿意共担,选择就不必被贴上“对或错”
真正的成熟,是承认舍与得并存,然后把得来的那一半做到极致
回到她自己,今天的状态很清晰:在广州的演播室继续把“信息准确、节奏稳健”做好,家庭里把“项目管理”继续跑顺,女儿在健康成长
她并不是“全能”,她只是对“该做好的那几件事”不松手
![]()
也因此,她的婚姻没有“完美剧本”,却有可复制的方法论:明确分工、及时沟通、尊重彼此事业节点
很多冲突并非不可调和,只是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版本控制”
我特别认同的一点是,她一直把自我成长放在进度表上,而不是把“牺牲”当成美德
牺牲很动人,但持续成长更能托住一家人的生活
当个人发光时,家庭并不会黯淡,反而能被照得更暖
如果要给这段故事一个简洁的注脚,我会选这句:事业与家庭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需要被认真设计、持续维护的“双向成就”
在更友善的职场生态里,类似的选择也许不再那么艰难
等那一天来临,我们就少一些“孤勇者”的惊叹,多一些“正常人”的从容
愿每个在多重角色间奔跑的人,都能被看见,也能被善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