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6日,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华,期间和外长王毅举行了会晤。
这是10年来,爱沙尼亚外长首次访华。
现场会谈气氛融洽,中方明确表达了推动中欧自贸协定、促进"一带一路"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的积极意愿。
说来也巧,就在这场友好会谈进行的同时,布鲁塞尔传出消息,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一起中企收购巴西镍矿的交易展开深入调查。
![]()
我们通过爱沙尼亚这个"中间人"传递合作善意,欧盟那边却对关键资源交易亮起红灯,他们究竟在打什么算盘?为什么一块远在巴西的镍矿,能让欧盟如此紧张?
据悉,镍矿被称为新能源时代的"白色石油"。
随着电动汽车产能持续扩张,镍矿这种银白色金属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单辆电动汽车的镍用量可达40公斤以上,远超其他金属。
更关键的是,高品质镍资源在全球分布极不均衡,每个优质矿藏都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在2025年全面实施的《关键原材料法案》中,欧盟将镍列为"战略资源",并设定了自给率目标。
在这种导向下,任何可能影响欧盟镍资源供应的交易,都会触发布鲁塞尔的敏感神经。
![]()
而且看看欧盟近段时间的表现,就会发现他们对关键资源的保护正在形成固定模式。
从早期的半导体材料管制,到如今的镍矿交易审查,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对于这次调查的解释,欧盟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这项交易可能会导致"镍铁供应被转向其他市场"。
这说白了,就是欧盟担心产业链控制权旁落。
毕竟如今在新能源赛道上,欧洲车企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确保核心原材料供应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关乎未来经济主导权的争夺。
而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布局步伐正在加快,从东南亚的锂矿到非洲的钴矿,再到南美的镍矿,这种现象原本是市场规律使然,但在西方某些决策者眼中,却成了需要警惕的战略动向。
![]()
原本爱沙尼亚外长此次访华,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外交信号。
作为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既是欧盟成员国,也是北约东部前线国家,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
在安全政策上,它始终与欧盟保持高度一致,但在经济合作领域,最近明显展现出亲近中国市场的意愿。
所以王毅外长才会通过爱沙尼亚传递合作意愿,给了欧盟一个台阶下。
但很显然,欧盟不接话茬,不仅如此,他们还倒打一耙,对中企收购案展开冠冕堂皇的调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已经暴露出了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和分歧。
可以预见,欧盟各成员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终很难在相关收购案上达成共识。
![]()
虽然阻止中企获取镍矿资源,可能会暂时延缓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布局。
但长远来看,这种保护主义做法会产生反效果。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本就具有天然的不均衡性,任何国家都难以通过封锁手段实现资源的完全自给。
而且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2025年,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欧盟要是一味的强调资源保护,针对中国,反而可能错失技术合作与产业升级的良机。
![]()
毕竟中方已经通过爱沙尼亚传递合作意愿,欧盟的回应将直接影响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
是继续以"安全化"思维对待正常的商业交易,还是真正践行其宣称的"开放战略",欧盟需要做出明确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