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早刷到一条消息,让我这个量化老韭菜坐不住了——10只年内收益超10%的绩优公募基金突然集体放宽申购限制。最夸张的是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年内收益78.68%,居然放开了百万级大额申购。这就像米其林三星餐厅突然取消预约制,门口排队的人能不疯吗?
![]()
但且慢!作为在量化系统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用户,我太清楚这种"开门迎客"背后的门道了。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向来如此,便对么?"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糖衣,看看里面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一、基金放宽申购的"阳谋"
前海开源的杨德龙说这是"对策略容量与市场机会的精准判断",要我说这就是典型的"金融黑话"。翻译成人话就是:基金经理觉得现在韭菜地里的苗长得够旺了,该挥镰刀了。
看看这些放宽限制的基金,主要分两类:
- 中高弹性主动权益类——翻译:波动大、心脏要强
- 量化策略产品——翻译:机器收割,人工辅助
特别是那个国金量化多策略,名字里就带着"量化"俩字。我用的那套量化系统显示,这类产品最喜欢在市场情绪拐点时出手。就像我清华导师常说的:"量化交易没有感情,只有概率。"
二、牛市赚钱的终极密码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那个困扰散户的千古难题:为什么牛市里大多数人赚得还不如指数?巴菲特老早就说过这个现象,但很少有人真正想明白。
![]()
看见没?215天翻倍的股票,真正的主升浪只有最后6天。前面209天都在玩"装死"游戏。这就好比参加马拉松,观众只记得冲线那一刻,谁会关心你前面42公里的配速?
我的量化系统里有组特别有意思的数据叫「机构库存」,橙色柱体越密集,说明机构越活跃。上面这只票在前20个交易日涨了不到8%,但「机构库存」几乎天天爆表。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机构蓄势"吗?
三、机构"囤货"的三重奏
更绝的是下面这个案例:
![]()
42天涨2%,放在牛市里简直丢人现眼对吧?但我的系统显示,这期间有37天机构都在偷偷吃货。这就好比看魔术表演,观众的注意力都在魔术师右手的时候,左手早把鸽子藏好了。
最精彩的是这种"三重蓄势"的票:
![]()
表面看是"一鼓作气再而衰",实际上机构吃货的节奏越来越快。这就像打麻将,老手都是前三圈故意点炮,最后一把直接杠上开花。
四、给散户的三条活路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现在该不该跟这些放宽申购的牛基?我的建议是:
- 看菜吃饭:医药基金和量化产品波动大,就像川菜馆子,不是谁都能扛住那个辣度。
- 察言观色:重点关注基金经理管理大规模资金的历史表现。就像相亲不能光看照片,得打听前任们的评价。
- 留个后手:再好的基金也可能遭遇"规模魔咒"。我的量化系统里有个专门监测规模效应的模块,这点后面可以细说。
五、牛市生存法则
说到底,投资就像打德州扑克。公募基金放宽申购相当于庄家提高了买入限额,但你要不要跟注,得看自己的筹码和读牌能力。
我的那套量化系统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市场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不同的演员。那些年化78%的基金神话,背后都是相似的量化模型在驱动。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股市里,本没有稳赚的方法,用对工具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赢家。
声明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仅供交流学习。金融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产品,也没有任何收费服务。谨防有人冒充本人从事非法证券活动。如发现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