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评论员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表明,消费微幅回升,生产端的价格仍在下滑,经济增速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数据显示,国内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较此前两个月的负值有所回正。同期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收窄;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
10月份CPI同比上涨0.2%,说明国内整体消费需求仍偏弱,从负转正意味着政策刺激和国庆、中秋长假效应对消费具有一定的拉动效果。但偏低的CPI反映了居民消费的谨慎心理,也需要进一步释放消费升级和服务消费动能。
10月份PPI同比下降2.1%,说明供给侧降价仍在压制产业盈利,持续负值反映了工业品领域价格竞争激烈、订单压力较大。虽降幅收窄,但-2.1%仍显示了制造业和重工业盈利压力大、投资扩张意愿弱。
![]()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价格信号分析国内经济形势,以下挑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
虽然CPI转正,但幅度微弱。以促消费为导向的政策应该尽快加码见效,比如服务消费扩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等。
面对PPI负值,政府需要进一步出清准“僵尸企业”,进一步压减过剩产能,为有质量的产能留出资源和市场空间。政策支撑方向重点由“量”转向“质”,进一步提高中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比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在价格回升乏力、增长承压背景下,虽通过定向降准、专项债、新基建、绿色信贷等方式释放了政策空间,但必须警惕地方债务风险与资产泡沫。
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及出口风险。中美最高领导人在韩国釜山会晤,继续为中美贸易摩擦按下暂停键,但中美之间分歧暗流涌动,对形势不能有丝毫懈怠,加之全球需求放缓,这对制造业出口的价格和市场形成压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面对复杂环境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目前的政策着力点应重点加强如下方面。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应重点推动服务消费、旅游、文化娱乐、新业态升级,以真招实招切实增强居民支出意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制造业转型提速。继续支持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对传统制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等进行支持。
增强政策协调性与精准性。财政、货币、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应聚焦重点领域、结构性弱项,例如对服务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产业展开定向支持。
防范金融与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开发商债务、企业高负债率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忽视,政策应加强监管,确保在稳增长同时不引发新风险。
总体来讲,我国当前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分化、风险仍存的格局。制造业、服务业均有亮点,尤其是中高端制造和新业态服务表现较好。然而消费恢复偏慢、房地产拖累未消、外部环境复杂,使得短期经济增速承压。国内政策应该稳增长与优结构并重,而非仅靠传统强刺激。
![]()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