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复制”的稀土矿...
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不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还首次观测到这些稀土元素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
这不是简单的“植物吸矿”,而是自然界首次被观测到的稀土生物成矿现象。传统独居石多产自岩浆岩,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开采提纯既污染环境又成本高昂。而乌毛蕨就像一台天然的“绿色选矿机”,在常温常压下就能把土壤中分散的稀土离子,转化为纯净无辐射的矿物颗粒,这背后是植物亿万年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把有毒的稀土离子“打包封存”进矿物结构,实现自然“解毒”。
更关键的是,这一发现打通了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作为稀土“超积累植物”,乌毛蕨就像土壤里的“稀土吸尘器”,既能在稀土尾矿、污染土壤中大量种植修复生态,又能从植物体内回收高价值稀土,真正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有专家测算,若规模化种植乌毛蕨,仅我国现有稀土尾矿就能回收上百万吨稀土,相当于再造一座大型稀土矿。
大国博弈的“战略命门”
众所周知,稀土是“工业维生素”,手机屏幕的发光材料、电动车的永磁电机、人工智能芯片的半导体材料,都离不开稀土的“微量加持”;更不用说国防领域,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依赖3公斤钕铁硼磁体,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福特级航母的核心部件,无一能脱离稀土。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早已是全球产业链的“定海神针”。数据显示,我国掌控着全球70%的稀土开采量和90%的分离加工产能,尤其是独创的“串级萃取” 技术,能将钕、镝等关键元素纯度提至99.9999%,成为全球唯一能大量供应全品类、高品级稀土产品的国家。
2025年10月,中国扩大稀土出口管制范围,将五种关键元素纳入审批清单,要求全球使用中国稀土的产品出口必须获得中方许可证。这一政策直接掐住了全球高端制造的“命门”,美国1000多个武器系统中,87%的镓、锗、锑供应链都与中国挂钩,稀土断供意味着其军工、科技产业将陷入停滞。
这让美国不得不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低头。文章《中美磋商后,特朗普首次涉华表态!背后藏着惊人信号...》(点击蓝字阅读全文)中提到过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三大关税共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
美国不是没有想办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稀土产业链的建立是系统工程,从矿山开采、环保设施到分离提纯技术成熟,至少需要3-5 年,成本更是中国的3倍以上。只能说,“王牌”在手,怎么玩,我们说了算。
说在最后,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担心“生态代价”,但此次我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提供了一条再生路径,既能修复生态,又能回收稀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发现让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从“产业链下游”延伸到“基础研究上游”。长期以来,全球稀土技术的核心集中在分离提纯环节,而生物成矿技术的突破,让中国在稀土资源获取、加工利用等领域开辟了新赛道。
在国际博弈的背景下,这种技术突破更具战略价值。当然了,稀土这张“王牌”,从来不是靠“卡脖子”赢得尊重,而是靠技术创新实现共赢。中国扩大稀土出口管制,不是为了遏制他国发展,而是为了规范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科研人员探索生物成矿技术,不仅是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更是为全球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样的科研突破,正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的最好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