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我生了一个仇人。
儿子今年十八岁,高一没上完就辍学了。
在他辍学在家的这2年里,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生孩子。
我费尽心力,什么都替他着想,什么都替他做。可他呢?
整天拉着脸,从不跟我说话,把我当陌生人。
我叫他,他不应;问他,他不答;多问几句,他摔门就走;不上学,也不去学一门手艺;让他去找个工作干也不去。
白天在家玩手机,晚上就和他那帮狐朋狗友鬼混到第二天凌晨。
我不甘心啊!离婚后,我辛辛苦苦带着他改嫁,二婚组合这个家,起早贪黑地工作,他凭什么这么对我?
我骂他,咒他“一辈子没出息”,急眼了也抄起衣架打他,本意是想用激将法来激起他的学习动力。
可无论我怎么哭怎么闹,是打是骂,他都只用那张毫无表情的“冰块脸”对着我,不反抗,不说话。
我这儿子,算是废了。
01
我一直想不通,他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也会笑,也会缠着我说话。
他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我回想了他从小到大的种种经历,或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苗头。
自从儿子上了小学,我和他爸每天为了谁接送孩子、谁辅导孩子作业吵架。
吵了三年,在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他爸出轨被我发现,我们离了婚。
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哭,但儿子很听话,一见我哭就立马抱住我,用纸巾小心地给我擦眼泪。
我当时光顾着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一点没关心关心他,只是跟他说:“你爸不要我们了,以后就剩我们娘俩了。”
后来,我和现在的丈夫重组了新的家庭。
儿子在新家表现得很懂事,脾气也温柔,不论我和他继父怎么骂他,他都不还口。
吃饭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吃肉,只吃素菜。吃完饭立刻把自己的碗筷洗了,放进橱子里,从不给人添麻烦。
他的书包破了,用透明胶带粘了一层又一层,就是不开口要新的。直到我发现,给他买了个新书包,他接过时第一句话是:“这个……很贵吧?”
![]()
我记得他上初一的时候,有次写作业,他拿着数学作业来问我。
那道题我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心里又急又愧,最后我把本子往灶台上一拍:
“上课干什么去了?都不带脑子的吗?这么简单都不会!”
他愣了一下什么也没说,拿着本子回了房间。
虽然我没管过儿子的学习,但他也很争气。
初二期末考试,他进步了10多名,那天放学回到家,他兴冲冲地把成绩单拿给我看。
拿到他的成绩单后,我第一眼看见的是排名栏里的“第18名”。
我说:“前面还有十七个人呢,你这点成绩就满足了?人家次次考第一的,你怎么不学着点?”
他眼里的光一下子暗了下去,从那以后,他话变得越来越少,不跟我讲成绩如何,也不跟我分享学校发生的事。
直到初三那年,他在外面骑电动车摔伤腿,我才知道。
整个初三,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就和他那几个狐朋狗友去街上骑电摩。
当时我看到他受伤的腿,脑子“嗡”地一声,一边找药一边骂:“活该!马上中考了还疯!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我话音刚落,他突然大吼:“行!你以后别管我了!”说完,就一瘸一拐去水龙头下冲,没让我帮忙。
也就是从那以后,他开始三天两头请假,每天作业不写,课也不听。
老师打电话到家里,我也只能赔着笑脸说尽好话。
中考的时候也没考上公办高中,送他去了一所职高。
可职高那地方,跟普通高中完全不一样。里头什么人都有,有真想学技术的,但更多的是跟他一样,没学校去才来的。
没几个人把学习放心上。
刚上高一没多久,他彻底摆烂了。
开始是晚归,后来,干脆就夜不归宿了。
电话打过去,要么不接,要么接起来,背景音是打台球的声音,或者是一群半大小子吵吵嚷嚷的起哄声。
我问他在哪儿,他的回答永远是两个字:外面。
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心里又气又怕。气他不争气,怕他在外面学坏,怕他出事。
02
光在家里干着急没用,我必须做点什么,让儿子从这种摆烂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我开始求助,找各种资料,看各种书,找老师帮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我在一位老师的直播里看到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我才幡然醒悟。
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反复受挫,经历失败后,最终认识到:
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于是选择放弃所有努力,被迫接受一切。
他问我数学题,得到的是我的指责和嘲讽:“别人都会你怎么不会”。
他兴致冲冲地跟我分享自己考试进步了十名,得到的却是我的贬低和对他更高的要求。
他在学习上做的努力和尝试,都无法换来认可和帮助,只有挫败感和压力。
再说到我离婚,他爸爸的离开,让他潜意识里觉得:是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所以被抛弃。
所以,在他看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再努力、不去学校、不再和我沟通。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切断痛苦的来源。
![]()
搞清楚了这一点,我心痛得呼吸不上来。
但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是我种下的因,结出了今天的苦果。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
老师告诉我:
一个人失败的时候如果接收到的大多是正面信息,就不会无助;
反之如果接收到的都是负面的、打压的、嘲讽的、责骂的信息。
不用多,只要失败一次,就是在强化孩子的无助感。都有可能让孩子觉得“无论我做什么,我妈都会骂我”。
不再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放弃努力。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彻底停止指责、说教。
哪怕他做得再离谱,也得闭上嘴,用【习得性希望】代替【习得性无助】。
短期内也不要再提上学、打工、未来这些词,因为这些词对他来说是最直接的压力源。我越提,他越会往游戏里躲。
具体怎么做呢?
03
第一阶段:停止所有单向的语言输出,用行动代替语言
现在,我儿子根本听不进我说的话,因为他习惯了被我责骂,所以不论我说什么,他就自动翻译成指责、说教、控制。
因此,要想让儿子愿意跟我说话,第一步就是停止所有单向的语言输出。
1、只行动,少说话,或者尽量不说话。
停止日常唠叨:停止说“吃饭了”、“起床了”、“别玩手机了”。到饭点,只需把饭做好,他自己会吃。
2、停止追问和关心:不再问“你去哪”、“和谁去”、“几点回”。他出门,只说“注意安全”;
他回家,只需要看他一眼,确认他安全到家就可以。
我半信半疑。
老师告诉我,这样的沉默,不是冷战,而是在告诉他:“我尊重你。”
我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家里安静得可怕。他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怀疑,好像在琢磨:“她又想干什么新花样?”
他有时候会故意制造一些声响,比如很重地关门,或者在客厅里晃来晃去,像是在试探我的反应,看我是否会破功,开始唠叨。
我坚持住了,只是平静地做自己的事,当作没看见。
我反复告诉自己:他不信任我是正常的,我必须坚持住,给他尊重,这样他才不会防备着我。
第二阶段:当孩子不再对父母设防时,通过行动,向孩子传达爱是无条件的。
我坚持用行动代替语言后,家里的氛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大概是在第三周的一个晚上,我照常把他最爱吃的红烧肉摆在桌上,就回到厨房继续忙碌。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他站在餐桌前犹豫了几秒,然后破天荒地拿起碗,盛了两碗饭,一碗给他自己,一碗放在了我的位置上。
我瞬间红了眼眶。
老师说得对,当孩子不再把所有的精力用来防备父母时,他才开始看见父母的付出。
我继续坚持用行动说话:
提供不打扰的关怀:
他熬夜后,我会在他起床前泡好一壶枸杞菊花茶,放在他床头。
他晚上出门,我只说一句“注意安全”,不责备他“又去哪鬼混”。
每次他晚归,无论多晚,客厅总会留着一盏灯,餐桌上有保温的饭菜,他吃不吃都不强求。
有时候他不给我开口的机会,我就用一个媒介来传递信息。
在他房间门上贴一张便签:“你奶奶送了些樱桃,很甜,洗好放在冰箱了。”
或者在他长时间不回应后,发一条微信:“奶奶很想你,问你什么时候有空去看看她。”
老师告诉我,文字能给孩子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没有当面语言的压迫感。
而且内容也和他自身的问题无关,压力最小。
第三阶段:创造微小的成功,给他【习得性希望】
“习得性无助”源于反复的失败。
我为儿子设计了一系列绝对不会失败的“小任务”,让他在成功中找到【习得性希望】。
从最简单的家务开始。
1、给他一个绝对能完成的任务:“儿子,妈妈忙不过来,能帮我把这袋垃圾带下楼吗?”
2、给他一个能掌控的小选择:“今晚想吃红烧肉还是番茄炒蛋?你来定。”
3、在他完成后,给予具体而真诚的肯定:“谢谢你了,真是帮了我大忙。”
老师提醒我,千万不要说:“你要是天天这样就好了!”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我妈在要求我。
那天,儿子竟然主动跟我说,他想去学平面设计。
我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生怕过度的反应会吓退他这来之不易的主动。
我想到老师教我的“表扬具体的行为-上升到他的品质-表示未来的期待”表扬三部曲,对他表示肯定:
“你这个想法很好。你从小就喜欢在课本上画各种创意图案,审美一直不错,这确实是个能发挥你长处的方向。”
当我说到他“从小就……”时,他微微愣了一下,眼神有些动容,他可能没想到,我还记得他那么久以前的爱好。
我继续说:
“你能主动去学一门技术,说明你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这已经超出你的同龄人很多了。
希望妈妈帮你做些什么?是帮你一起找找靠谱的培训机构,了解下课程,还是你需要时间自己先研究一下?”
他犹豫了一会儿,声音不大:“你先帮我看看吧。”
“好。”我干脆地答应,“我这两天就留意一下,把觉得不错的信息发给你,你自己做决定。”
说完,我继续忙手上的活儿。
这一次简短的对话,对我们来说,却是一座里程碑。
这是他第一次跟我表达他对未来的想法,我也是第一次接住他的情绪。
第四阶段:调整心态,做好长期准备
老师提醒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的脾气是这场工程最大的变量。
如果我忍不住又回到旧模式,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归零。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应该给自己找一个情绪出口,比如散步、和朋友倾诉。
总之,不要把负面情绪倾倒给孩子。
现在,儿子找到了一家社会机构学平面设计。他的生活,终于开启了新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