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半年过去了,瑞瑞再没能睁开那双明亮的眼睛,再没能甜甜地喊一声"爸爸妈妈"。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依靠鼻饲维持着脆弱的生命。监护仪上起伏的心率和血氧指标,就像风中残烛,忽明忽暗。
作者 |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AI制
年初,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外的长椅上,一对夫妇的手紧紧攥在一起,掌心沁出的汗水在冬日的空气里微微发凉。他们九岁的女儿瑞瑞正在里面接受一个被称为"简单注射手术"的治疗——医生说,住院观察一周就能回家。
谁也没能预料,这一针下去,开启的是一个家庭至今未醒的噩梦。
一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瑞瑞再没能睁开那双明亮的眼睛,再没能甜甜地喊一声"爸爸妈妈"。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依靠鼻饲维持着脆弱的生命。监护仪上起伏的心率和血氧指标,就像风中残烛,忽明忽暗。
而比孩子的病情更让人心寒的,是后续发生的一切。
在她失去意识的这些日子里,一场关于她命运的谎言,正在医院的档案室里悄然铺开。直到今年八月初,郑州市卫健委的一纸公文,才揭开了这场精心策划的伪装。答复书白纸黑字地确认:河南省人民医院存在多科室医护人员集中篡改病历行为,涉及13项违法违规问题。
细节读来令人心惊。手术知情同意书被修改,病程记录被调整,护理数据被"美化"。最讽刺的是,家属"拒绝气管切开"这样关乎生命抉择的陈述,竟是凭空捏造;而那些从未实施过的抢救措施,也被堂而皇之地写入病历。
最触目惊心的是血氧监护仪上那个数字——从"8"被一笔改为"78"。这一笔之差,改写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孩子的一生。
更耐人寻味的是篡改发生的时间点:2025年2月23日,恰好在医院告知家属"孩子醒不过来"之后。多科室医护人员默契配合,血管瘤科、PICU、AICU的笔迹相继出现在病历上,甚至包括了从未参与诊疗的医生。
二
这已不是该院第一次陷入造假风波。2021年,该院多名专家就因论文买卖数据、学术不端被国家卫健委通报。似乎在这家医院,掩盖真相比挽救声誉更为迫切。
"都已经到浙江了,还要去医院挨那一刀。"瑞瑞的父母至今仍在深深自责。他们原本可以听从首诊医生的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但天下父母心,谁不想给孩子最好的治疗?谁又能承受"不作为"可能带来的终身遗憾?
在医疗这个信息极度不对称的领域,患者走进医院,就像一艘小船驶入夜海,只能将全部信任交给掌舵的医生。瑞瑞一家从浙江匆匆赶来,正是相信了家乡医院的承诺,相信了那句"简单手术"的轻描淡写。
如今,这份信任被碾得粉碎。
《民法典》第1222条规定,篡改病历可直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但法律条文上的胜利,如何能抵消一个家庭日夜守护植物人孩子的煎熬?每一次鼻饲喂食,每一次监测生命体征,每一次高压氧治疗的路途,那种无助与自责都会如潮水般反复袭来。
三
目前,家属已在郑州市金水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准备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而医院方面的回应异常冷静:"以法院判决为准"。
卫健委的立案只是开始。我们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彻查此事,不仅要找出修改病历的执行者,更要查明篡改指令的来源。多科室协同作案,绝非个别医护人员的临时起意。
手术刀能切除病灶,却切不掉一个系统的溃烂。当连病历都可以随意篡改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但愿不会再有下一个家庭,需要用自己的幸福为系统的漏洞买单。
(文中人物为化名,新闻图片易引起生理和心理不适,故采用AI生成。向报道曝光此事的媒体同行致敬。)
来源/奔流新闻《9岁女童术后成了植物人,河南省人民医院多科室医护人员篡改病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