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教授吴晓求提到关于提振消费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和讨论。
在吴晓求的观点中,他认为消费是很难刺激出来的,就目前中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不能用刺激这个词,而是应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
吴晓求的观点无疑戳中了当前经济治理的核心痛点。
![]()
因为我们都知道,消费从来不是单纯的“花钱行为”,而是在于后续的底气,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个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结构,我们谁也说不准哪天会不会失去工作,这一点得不到保证肯定会有顾虑。
第二点就是普通人的收入,普遍来说还是偏低,在这物价高的环境下本身就是压力,所以要提振消费,还是要有所增加的。吴晓求也申明了这一点。
第三点则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社会保障,如果医疗养老这些得不到保障,肯定就会有后顾之忧。如果他挣一个月的钱都去消费了,回头生一场病都没有钱看,那自然也就不敢消费了。
所以在预期信心和安全保障都缺失的情况下,没有收入根基和制度支撑的刺激消费只能是无米之炊,不但不能形成持久动能,而且还可能加剧民生焦虑。
![]()
其实消费的底层逻辑从来都是很清晰的,只有足够收入底气才有信心消费。否则在就业压力加大,行业利润收缩等情形下,又加上房地产和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波动影响,这就回对家庭财富安全感带来压力,这种时候哪怕发放消费券,退出补贴,也往往很难形成长期提升。
而且很多时候,商家也会随着这些消费政策波动,当原本只要十元的东西却被抬升到12元,反而给消费者增加支出,就更不愿消费了。
吴晓求教授强调了在就业和收入提升以及社会保障三个基本前提下,实际上就是整个消费市场的核心问题。居民为什么不愿消费,不就是因为这三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在民众的观念里就会自然而然的有“存钱防身”的观念,在消费之前,民众考虑的首先是没了工作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养老还需要钱。
这些三大问题不解决,没有保障,就会制约消费。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本来也是一大消费群体,但在行情艰难的条件下,都不得不收缩消费。
中国的经济问题虽说复杂,但不是唯一的,而是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如果通过扩大内需,来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
吴晓求提出,中国经济的更大问题来自于供给端的制度层面,要让人们有预期,有信心,有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当前我国政策其实也正在从“刺激增量消费”向“提升消费能力”转型。《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优化居民消费环境”作为总方针,通通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扩容,供给制升级综合举措,构建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
不管怎么说,还是吴晓求说的那样,促进消费不能成为目的,那只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路径,要实现这一点,就是跳出“补贴”机制,转向“赋能”思维,不光要提高消费者的钱袋子,也要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没有顾虑,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把“被动消费”转化为“主动消费”。
不过这让我也想到曾经毛主席也说过,经济靠发展,而不是靠收费,一切还得从发展着手。这就好比当年大革命时期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起来了,经济自然也就跟着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