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创作者从默默无闻到被观众知晓,需要多少时间?
常规情况下,答案是:一部作品。
只不过,现实里,每个行业都难免有一套达尔文式的权力逻辑存在。发生“反常规”的状况也在所难免。
![]()
美剧《纸牌屋》截图
比如,影视行业屡见不鲜的署名风波。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大导演、大编剧,也时有公案在身。
这些风波争议形式各异,缘起却大同小异,都指向行业里一个老问题——
署名权与创作贡献的认定。每一次不“体面”的风波,映照的也不仅仅是当事方的对错罗生门。
![]()
纪录片《宇宙》截图
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不被尊重和保护,无疑是种巨大的伤害。
无论来自知名电影人还是独立创作者,每一部好作品都是一股力量,汇集成每个你我认知艺术和世界的来源之一,共同拓宽时代的审美边界。
反之,如果努力创作得到的只是粗鄙的评价和漠视,越来越多创作者就会失去创造动人影像故事的动力。
好作品也会像清水滴入泛滥的洪水,影视文化变得愈加浑浊、同质、缺乏原始生命力。
![]()
纪录片《宇宙》截图
所以,相比为个案里孰是孰非伸张正义、表达立场,热度之下,或许我们还可以冷静去想想:
“尊重创作”这个更像是高高挂起的口号,在具体落地过程里,应以什么为坐标?创作场域里的话语权,从专业学科素养的视角审视,又该由什么决定?
对电影语言的掌握度
YIQIYINGCHUANG
导演、编剧、制片人王曦德在一次电影创作分享中给出一种答案:“理论上,对电影视听语言越精通,就越能通过使用技术和工具等办法,更好完成电影创作。”
电影是极特殊的艺术形式。于大众而言,它可以不是理论,可以是抽象的、个人化的美学感受。一旦上升到创作专业层面的讨论,与任何学科一样,需要有系统的“将直觉感受转化为专业术语”的知行合一能力。需要在讨论感受和技术时,在进出之间各有依据。
比如普通观众看《一战再战》,可以沉浸在感受里谈“因文化隔阂难以共情”,或是大赞“故事节奏”、“画面质感”值回票价……
![]()
有关注偏好或熟悉领域的资深影迷则可能从不同视角解读:故事讲述方式是正序还是倒序,为什么,起到什么作用;音乐为什么用旋律并不优美的巴洛克式流行乐,而不用传统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管弦乐;
从演员的形体动作和眼神里感受到什么情绪,表演有哪些痕迹,哪里演得好是演员自己感受角色以后的发挥,还是归功于导演的调教……
![]()
电影《一战再战》截图
专业的拉片则会分析:导演如何用长焦镜头把公路拍成像“波浪”一样;如何在追车戏里通过连贯的运动镜头、准确的剪辑点,构建有呼吸感的视听节奏画面;技术操作层面,用了哪些视听语言手段去服务叙事的紧张感……
![]()
电影《一战再战》截图
理论上讲,有规范和共识地明确“主观感受”和“创作思维”在专业表述上的差异,能让创作讨论从模糊的“我认为”、“我感觉”,转向更理性、清晰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可以更好”。进而创作决策也更透明、公平、可协作。
一旦具备这样的专业视角和对电影的“解释力”,再反观行业内的许多纷争,就有了新的审视坐标。
因此,每一个热爱电影、从事影像艺术工作、对创作自己的作品有渴望的人,都有必要系统学习电影视听语言,徐徐图之,构建自己对影像艺术精准的解释力。
![]()
电影《死亡诗社》截图
深入系统掌握电影视听语言的意义,也远不止拍出好电影。
它是创作者在合作中捍卫创作想法、清晰沟通的能力和底气;以及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实现艺术表达、让创作贡献得以被清晰识别、公正评价的根本。
比如,当一位摄影师坚持某个复杂的运镜方案,或一位美术指导提出一个超预算的美术设计,如果导演和制片人无法从视听语言、叙事逻辑层面理解其必要性,讨论就会滑向关于立场的无效言语争论,而非创作本身的精益求精。
导演王曦德在公开分享中提到自己的创作理念——“用合理的成本做性价比高的电影”时也谈到独立艺术判断的重要性。究其根本始终依赖于对视听语言的精通程度。
“先要拥有自己的审美体系,把这个东西转化成一个剧本后,就具备了被拍摄的可能性。”
![]()
王曦德导演作品《山河小叙》,入围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展
因此,只有具备学科专业之内的、精准的、对影像语言的解释力,才能打破在片场里、创作讨论会上、与制片方的对话桌上……因专业素养认知差造成的沟通问题甚至言语对抗。
也唯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尊重创作”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创作平权”,才能公正地落到具体的、可辨识的、有判断标准的专业维度上,而不仅仅是空中楼阁和道德口号。
在没有大量实践机会时,通过专业拉片分析、模拟倒推真实实践场景,是创作者逐步建立起对电影语言系统感知和掌控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电影视听语言,学习对电影内外世界不同的观察视角、分析方法,知道或更确定自己未来可以朝哪些方向探索和获取所需,这门《电影视听语言全解析》课值得你用心学。
![]()
酷且独立的创作精神
YIQIYINGCHUANG
课程里,老师会带你把八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从视听语言、导演意图,到故事创作背景、演员表演等等角度一一拆解揉碎,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视听赏析和审美训练。
你不仅能听到聚焦于电影本身的各类专业术语——编剧叙事、导演风格、摄影美学、声音配乐、片场实际拍摄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等。
也会通过视听语言的解构和对故事深入本质的挖掘,收获别样的生命体验。
《百元之恋》中,你能听到低成本电影创作,一部成本不高的日本电影如何做到流传极广,现实主义题材叙事框架如何搭建。
![]()
《宠儿》里,你能听到影片独特历史背景及视听风格分析。
![]()
《东京!》里,你会跟随他的细密拆解,感受到米歇尔·贡德里、莱奥·卡拉克斯、奉俊昊三位“带刺”导演独具风格的个人化创作。
![]()
《爱 Amour》里,你会剖析到一个看起来是“治愈”的生命故事,其表象之下隐藏的尖锐、残酷的叙事内核。
![]()
还有《爱哭鬼的奇迹》《帕特森》《第一头牛》《私恋失调》。这些导演和影片都具备“新锐”和“带刺”的特质,分析他们的作品,能让你感知到这个时代依然存在的、酷而独立的创作精神。
在王曦德老师看来,电影更准确的划分是“商业电影”和“作者电影”,而非“类型片”和“艺术片”。并非所有类型片都能赚钱,关键在于影片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语境。
一部影片除了本身的艺术质量,鲜明的“议题”往往是重要的加分项。无论是女性议题、家庭问题,还是社会关怀,明确的讨论点更容易被市场识别和关注。纯粹的个人化的抒情或情绪表达,除非在电影语言上极为出色,否则在电影市场这个大的竞技场上,难有竞争力。
因此,拆解这些影片视听语言、导演风格同时,他也会把视野延伸到创作之外的产业逻辑,放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和市场,通过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同市场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带你看懂电影作为媒介,如何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听完这些分析,能助力你未来的创作既有独立艺术风格,也能被国内外不同电影节展、电影市场所接受。
![]()
对于有志于拍摄第一部短片或长片的新人导演,他的建议是:行动起来,完成比完美重要。
电影创作工作需要综合能力,包括编剧、人际沟通、审美、视听语言判断、后期剪辑等。这些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积累。
每一个想打开电影创作大门的人,这门课都适合你来尽情探索↓
![]()
作者 |轻舟
排版 | 马东西要去看鬼灭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