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安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限制教师借调与无关培训……日前,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通知,对教师减负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硬性措施。
教师负担过重现象由来已久。尤其是中小学,时常成为接收各项社会事务的“筐”。从安全检查、防火防汛,到社会调查、信息统计,再到转发新闻、投票涨粉……各类杂事动辄以“小手拉大手”的名义进入校园,最终都要由教师费心费力张罗完成。此外,一些单位将教师群体较高的综合素质视为“写材料”的优势,随意借调,同样会影响教学工作。
“最能治愈我的,就是上课;最让我感到满足的,就是学生的进步。”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副业”不能拖累“主业”,“杂务”不能压倒“业务”。针对现实痛点,教育部多次要求推进教师减负,这次更从源头治理、清单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教师借用等八个方面制订了实操方案。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借调累计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这些量化举措,既划定红线又给出操作路径,壮大了学校和教师对不合理任务摊派说“不”的勇气,彰显了让教师全面回归教学主业的决心。
需要看到,主责主业之外的一些任务,是导致当前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问题之一,但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对于教师负担如何,现实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悖论:一方面是教师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长觉得教师不够作为。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高期待,社会在整体上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专业要求比较高,很多时候,这种期待也成了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常常能见到一些教师因为小事被家长发到网上而导致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尊重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努力实现更加和谐的家校关系,让“尊师重道”之光温暖每一位一线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帮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撰文:鲍南
(来源:长安街知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