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时节,阿司匹林相关的出事新闻又一次登上了热搜。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用药风险信号。
![]()
临床上我们发现,进入秋冬季后,因服用阿司匹林引发出血、胃溃疡甚至脑出血的患者明显增多。
阿司匹林虽小,却不“轻”,尤其是天凉之后,人体生理状态悄然改变,让这粒药的“副作用”悄无声息地被放大。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简单说,它能让血更“不容易凝固”。这对预防心梗、脑梗确实有效。
但问题在于,这种“稀释血液”的机制,在寒冷季节更容易诱发严重不良反应。温度降低,血管收缩,黏膜供血减少,胃肠屏障功能变弱,原本就脆弱的消化道更容易被“攻破”。
![]()
从症状表现来看,部分人可能只是觉得胃部隐隐不适,吃饭时泛酸、打嗝变多,有时大便颜色变深。
很多人忽略了这些信号,直到某天突然出现呕血、黑便,甚至意识模糊,才被紧急送医。而这些,往往就是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前兆。
这并非耸人听闻。从流行病学视角看,60岁以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在秋冬季节胃出血的发生率提升近30%。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一项多中心数据,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与夏季相比,因阿司匹林引发的消化道出血住院率上升了27.3%。气温变化不是直接因素,但它改变了血管张力和黏膜耐受性,间接让风险变得更真实。
![]()
再往深处看,发病机制并不复杂。阿司匹林抑制了一种叫“环氧化酶”的酶,这会减少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保护因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胃黏膜的守护者”,它能促进胃液中碳酸氢盐分泌,维护胃壁屏障。一旦它减少,胃就像失去了“防护盾”。天冷时胃部血流减少,本就脆弱的防线更容易被“穿透”。
更棘手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在寒冷天气更容易引发并发症。
感冒后随手吃的退烧药,或者降压药中的利尿成分,都会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路径,增加出血风险。有研究提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的老年人,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可增加2.5倍。
![]()
思考一下:这是否意味着天凉就不能吃阿司匹林?也不尽然。关键在于“怎么吃”和“为谁吃”。不少人是为了预防心脑血管问题“自发服药”,但阿司匹林预防只能用于高风险人群,并非人人适合。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的一份指导建议中明确指出:对于低风险人群,阿司匹林预防性服用的获益远远小于出血风险。
天凉用药要注意哪几点?
第一,必须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这不是凭感觉,而是要通过医生评估你的心脑血管风险、胃肠道状态,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用药。
![]()
第二,尽量避免空腹服用,饭后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第三,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消化道反应,一旦出现黑便、乏力、头晕,立刻停药就医。
第四,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寒冷季节要格外注意补充胃保护措施,包括饮食温和、避免辛辣、规律进食,这些细节决定你能否安全“过冬”。
从临床经验来看,真正出事的患者,往往并不是因为阿司匹林本身有多“毒”,而是因为长期用药者习惯了它的存在,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就像一把锈了的钥匙,平时看似没事,一旦气温骤降、锁孔结冰,它就可能断在门里。
![]()
再看一个数据细节,国家疾控局2022年的用药安全报告显示,在所有因药物引发的急诊入院病例中,阿司匹林相关出血占比排名前三,且多集中在65岁以上人群。这个群体本身消化能力减弱、血管壁变脆,抵御风险的“底线”更低。
从防控角度说,秋冬是一个“风险放大器”。不仅是阿司匹林,很多药物的代谢、作用机制都受气温、饮食、生活节律的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慢病、服用多种药物,一点轻忽,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冷空气袭来,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已是共识。但别忘了,为了“防梗”而吃的药,本身也可能成为“出血”的导火索。
这不是悖论,而是医学的复杂性本身。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变量,药物的作用也从来不是单向度的。
![]()
如果你是长期服药的老年人,不妨回头想一想:我为什么开始吃阿司匹林?现在的身体状况还适合继续吃吗?有没有医生定期评估过我的风险?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否在用“保护伞”,还是在握着“隐形炸弹”。
想象一个冬日清晨,你醒来准备吃药,桌上整齐摆着几瓶药片。你依旧按惯例服下,没多想。但如果这一天,你胃部隐隐作痛,那可能不是“昨晚没吃好”,而是一个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药物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定时炸弹,它是一个需要被“善待”的工具。尤其在这个季节,不只是吃不吃的问题,而是怎么吃、为何吃、为谁吃。
![]()
【参考资料】 【1】李强.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变化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5):321-326。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R].国家疾控局药安中心,2022。 【3】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9):765-76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