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火山喷发后电线杆上都能被缠上熔岩拉成的细丝,它们被称作“佩莱的发丝”。
第二个:林语堂发明的明快打字机唯一一台样机,在今年年初被找到了。
第一个发现,是因为看到篇玄武岩纤维的文章,浓浓的 DeepSeek 风,我就想查一下里面有多少是捏造的内容。结果发现这还真不假,就是非常有意思的技术,其中池窑拉丝被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类。
“佩莱的发丝”来自于查找过程中一个旁支提问。
早在1840年,人们就曾尝试从火山岩中制备纤维,但未获成功。真正的概念由法国人 Paul Dhé 提出:他于1923年申请了从玄武岩挤出纤维的美国专利。
我看了后追问:“Paul 他们是怎么想到岩石中还能有纤维的?平常我们看一块石头,是不会把它和纤维联想到一起的呀”。
DeepResearch 的回复给出了玻璃纤维岩棉石棉冶金实验等诸多线索,最有意思的就是佩莱的发丝——早在 19 世纪,火山喷发时风力拉伸熔融玄武岩形成的天然火山纤维,就已经启发人们制作人造矿物棉了。
第二个发现,是我在准备“键盘的学问”这节课时,由中英文切换想起了中文打字机,进而想起两年前看过的《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于是我去搜明快打字机,就得知这台神奇的机器年初重见天日了。
这些知识有用吗?好像也没啥具体用途。但如果我在中学时代,能了解有趣的自然现象如何一步步引出最新技术进展,知道技术和自己日常所学密切相关,应该会被更强烈的唤起学习的动力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每一个词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相比之下,“洗洁精为啥能去油污”这样把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虽然也不错,但都是已经被发明完了的东西,学了也没啥可继续研究的,效果就差远了。
明快打字机唤起的则是另一种驱动力——这么难的事儿手搓都能做到。何同学曾按林语堂的设计制作了台中文打字机,他感叹用无刷电机实现这些功能尚且曲折,很难想象林语堂是怎么用齿轮链条和连杆搞定的。
有点像我得知伽利略画月球表面时用的望远镜不过 20 倍放大时的震惊——原来探索宇宙并不需要等去天文台使用射电望远镜。(作为对比:我前阵子买来观鸟的 Coolpix 1100 能放大 125 倍)
这两个小发现都让我挺开心的。我在想我的学生们是不是也能常有一些意外小发现,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
留给明天的话题。请关注公众号,多多催更喽。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