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纸布告,字数寥寥,却镌刻着两条年轻生命的终章——罪犯刘娜、林健被依法执行死刑。
![]()
布告里没有半句修饰,只有冰冷的事实陈述与法条式表述,可每一个字都重得砸在心上,令人窒息。
刘娜,21岁,刚褪去稚气便披上嫁衣,却在初夏时节动了杀心。只因不愿与丈夫继续生活,又怕退婚遭乡邻非议,她竟预谋让丈夫酒后服药,再诱其坠井溺亡。盖下井盖离去时,井下传来男人濒死的求救声,她四次折返,却始终冷眼旁观,最终在夜色里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口吞噬生命的冰冷机井。
![]()
林健,30岁,曾因故意伤害入狱四年,刑满不足十年,又再度染血。他从广东远赴山东,为骗取中介费,将52岁的女中介诱至出租屋,用手臂活活勒死。行凶后,他依旧镇定自若,仿佛只是完成了一场计划内的“任务”。这份冷静、算计与累犯的决绝,让法庭无从宽宥。
两起命案,动机迥异,底色却是同样的冷漠。
刘娜的冷漠,是被流言压垮的情感溃败;林健的冷漠,是被刑狱磨钝的人性麻木。他们的杀戮从非一时冲动,而是步步为营的算计——这种“主观恶性极深”的犯罪,在法律维度里,几乎断绝了改造的可能。
![]()
布告清晰记载,案件历经一审、二审,最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核准,每一步都严守法定程序。结尾那句“已于2025年9月26日将罪犯刘娜、林健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字字千钧。
“验明正身”四字,自古便是行刑前的定调,原是为确认被执行人身份,可放在今日的布告里,仍让人脊背发凉。
这是司法制度的固有冷静。死刑,作为国家最重的刑罚,是对生命最彻底的否定。执行前,法官与工作人员必须剥离私人情绪,严守程序正义——于他们是履职,于罪犯却是生命的终点。
有学者说,法院公开死刑布告,是“以案释法”,既让公众看见正义落地,也起到警示作用。可当人们在屏幕上划过这些文字时,感受到的或许不是正义的光芒,而是生命骤然坠入黑暗的悲凉。
刘娜杀夫,不只是法律悲剧,更是家庭与社会的隐痛。一个年轻女子,为了所谓的面子与流言举起屠刀,照见的是乡村舆论压力的残酷;林健再犯,则撕开了刑释人员社会融入的困局与监管的漏洞。法律能严惩罪行,却补不齐滋生罪恶的社会裂缝。
布告末尾,法院的红印端正醒目,日期“二〇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清晰可辨。这短短数字,是司法程序的句号,也是两个灵魂的墓志铭。
法律的威严需要彰显,但当威严化作一纸纸冰冷布告,我们更该追问:是什么把人性逼到了这般绝境?
一纸布告,是严谨的司法文书,更是一面照见现实的镜子。它清醒地提醒我们:法律能惩罚举起屠刀的手,却拉不回走向冷漠的心。真正该警醒的,从来不止是杀人的罪行,更是那份推着人走向极端的孤绝与无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