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经》中称作“游龙”的植物,现今的名称是“红蓼”。它出现在《郑风·山有扶苏》中,诗句是“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隰”指湿地,是说山顶上松树高又大,低洼地里开着茏花。不见子充好男儿,遇见个滑头小冤家。诗中“龙”通“茏”,《辞源》云,茏即荭草,红蓼的一个名字。程俊英《诗经译注》中对此诗的题解是: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也有人说,是女子对爱人的俏骂,也通。而对《诗经》称红蓼为“游龙”,DeepSeek介绍其出处是:南宋时的学者、文献学家罗愿,在他考证《尔雅》草木鸟兽名物的《尔雅翼》中,认为是因“枝叶放纵如龙游”而名,“游”字点明其柔韧飘摇之态,“龙”字则赋予其神异色彩,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这一名称既源于细致的自然观察,也承载了先民对生物的浪漫想象,体现了《诗经》“托物取喻”的语言艺术。
![]()
上海七莘路的红蓼。 褚半农 摄于2009年
野草红蓼在全国分布范围很广,各地的别名有荭草、红草、大红蓼、东方蓼、大毛蓼等。它在上海西南方言中却称做“鸡脚骨草”,这样的土名听起来有点奇怪,却非常确切,因为红蓼枝梗的每个茎节处都会向外鼓出,样子像鸡脚骨关节而得名。这种命名方法官话里也有,如也有穗状花序的野草“牛膝”,就是因其茎节膨大像牛的膝关节得名的。
红蓼是蓼科蓼属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且多分枝,密生绒毛。叶片宽大披散。它的花为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花穗呈条状,长可达十厘米。它的每个分枝上都能开出花来,与其他野草花相比,红蓼花也比较特别。在花序生长过程中,一粒粒的花蕾先密集地排列在花序轴上,形成花穗,即像稻谷一粒挨一粒,密密地长在稻穗上那样。花蕾外观呈小颗粒状,质地也较硬,它们是红蓼花朵未开放前的幼小形态。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时间给予的这个最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这些花蕾会逐渐膨大,花瓣展开,最终成为盛开的花朵,展现出红蓼花美丽而与众不同的花姿。花冠一般呈淡红色、玫瑰红色,适宜做观赏植物。它们喜欢群居在低洼地,开起花来就缀成一片了。盛开时期,枝叶低垂,花穗弯曲,绿叶红花,随风轻摇,临水照影,婀娜多姿,更显出“数枝红蓼醉清秋”(陆游诗)的视觉冲击。
十几年前,我曾在莘庄七莘路沪杭高速公路北侧荒地里看到过几棵红蓼,它们长得比成人还高,一条又一条浅紫红色穗状花像成熟的稻穗,都成弯弯状,跟着枝条随风摇曳 ,我抓住难得机会拍了好几张照片。十年前,离小区不远的莘庄商务区建设启动,我时不时过去拍照记录进程。一次在人工湖东侧看到长有好几棵红蓼,心想,真是天助我也。后来多次去拍摄时,我选择这种具有季节特征、地方特征的红蓼作前景,拍下了施工中的大虹桥国际商务楼的雄姿。当年我时时留心,也只是看到三两棵,在已经城市化的农村,现在不要说大片的红蓼,连一棵两棵也见不到了,绿化地里偶有长出,也要被当作“杂草”处理掉的。
诗人朋友郭在精老友看到我的红蓼照片后,曾整理出历代诗人歌咏红蓼花的诗并发在朋友圈里,还将红蓼称作“诗里最美的花”。四年前的十月二十二日早晨,他在虹桥绿地竹林边上,忽见红蓼一片,真是惊喜莫名。第二天,他带着相机,拟拍几张好看一点的照片,谁料遍寻不着。再看边上一堆堆都被铲倒在地的杂草,就明白了。
这种极为扫兴的事我也碰到过,前年某天早晨,我外出散步,偶然看到某小区外路边荒地长出了一大片《诗经》植物“薇”(野豌豆)的幼苗,惊喜连连,去拍了几次,还想着等它们开花时好好拍一下。谁料连“女头”(花蕾)都不让长出,它们就被铲除干净。
《诗经·颂·小毖》诗中也写到了“蓼”,原诗是“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诗意为:家国多难受不了,今陷困境更难熬。此“蓼”今称“水蓼”,蓼科植物中的一种,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生于浅水滩中,故名水蓼。与红蓼相比,虽然茎节处也有膨大等相同点,但它更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叶子小而尖,花淡红或淡绿色,花穗明显比红蓼短小等,观赏价值也弱于红蓼。我在莘庄地区河边多次拍摄到过水蓼,总觉着花、枝、叶聚成的画面没有红蓼的美。水蓼茎叶味辛辣,《小毖》篇所云“予又集于蓼”,即表示辛苦之意,也呼应了前句“未堪家多难”之“多难”二字。
原标题:《长在沪地的《诗经》植物红蓼 | 褚半农》
栏目主编:舒明 文字编辑:谢娟
来源:作者:褚半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