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和共同追求。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应勇担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使命,并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
文/武丽志
![]()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武丽志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站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高度,对“建设学习型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汇聚之地的大学,应走出“象牙塔”,勇担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使命。
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学大有可为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大学发展史同时也是大学职能不断丰富、校园逐步开放、服务面向日益广泛的历史。从中世纪培养精英的博洛尼亚大学,到19世纪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柏林大学,再到20世纪初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强调社会服务职能,认为“大学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然后到21世纪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走向开放,积极融入地方、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大学的时代担当,亦是大学职能的充分彰显,因此义不容辞,且大有可为。一是人才培养。除了办好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还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规范且高质量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为更广泛人群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提升学历与能力。二是资源开放。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件(OpenCourseWare),到中国大学MOOC,大学将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是一场全球教育革命。当然,大学教育资源开放还包括校园开放、场馆设施开放等。三是学术引领。大学是国家智力资源的汇聚地,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实践指导等支撑,从而科学引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四是校社融合。每个大学的校园都扎根于特定城市、社区之中,且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大学师生应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建设,服务行业企业、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
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须率先实现三个突破
大学要切实融入社会,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须以专业的知识、开放的胸怀、积极的行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才培养、资源开放、学术引领、校社融合等领域有所作为,大学须率先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转变认识,重视和发展继续教育,并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写入大学章程,使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师生共识。二是创新机制,鼓励校内师生积极参与面向校外的教育服务(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和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等),广泛投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实现大学和社会的双向互哺。同时,加快推进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实现三教统筹协同创新。三是数智赋能,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实现高质量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服务,确保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的泛在可及。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9月刊(总第118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