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蒋科尔(右一)带领老人们开展读书会活动。受访者供图
日前,记者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自2020年首届招生以来,报考热度持续攀升:一志愿报考率从首届34%升至今年的180%,5年间增长4倍多,成为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曾被不少人看作“冷门”的养老相关专业,为何在近几年间迎来报考热潮?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投身养老领域,又会为行业带来哪些新变化?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读大三的蒋科尔作为辅导员助理,在新学年迎来了2025级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新生。
自从考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蒋科尔结识了很多“忘年交”。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大二暑期在上海市奉贤区第二福利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奶奶。
当时,奶奶的老伴在几个月前去世了。她每天仍握着一顶旧得褪色、带着褶皱的帽子,寻找老伴。“有一种爱,是遗忘全世界,唯独还记得你。”蒋科尔在日记中写道。
如今,越来越多像蒋科尔一样的年轻人,投身“青春养老人”行列,用专业与温暖的链接,为养老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
9月,蒋科尔在养老机构引导老人参与“健康安全守护月”游戏。受访者供图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懂运营、会管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大一新生罗心璐,从高一开始关注老龄化议题。高考结束后,她在翻阅志愿填报手册时,偶然发现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于是毫不犹豫地填报了。
“每当和长辈相处,总感觉只有陪伴远远不够,我想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罗心璐说,这个专业不仅能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每学年都会为学生安排实习,让学生在毕业择业前,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养老行业。“我希望将来能用自己所学,帮助老年人高质量地过好晚年生活。”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方康乐目前在一家养老机构文娱部实习,日常主要负责组织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同时帮忙剪辑活动视频等。
方康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这份成长经历让她对老年人有着天然亲切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变化、社会参与度降低等原因,更容易感到孤单。”她说,“能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情绪价值,是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带头人罗娟介绍,经过多年学术研究积累与“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探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最终落地。与专科院校侧重护理技能培养的养老相关专业不同,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于培养能胜任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工作的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与专业性:学生除了要系统掌握医养康复领域专业知识,还重点学习管理思维与服务伦理,为将来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进行能力储备。
罗娟介绍,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3个行业应用场景,专业旨在培养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社会养老规划师、个人养老顾问等职业类型专业人才。“去年,我们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迎来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从就业去向看,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养老相关工作,不少人进入行业头部企业。”
“青春养老人”是一份值得被尊重的职业
怀着对养老行业的憧憬,也带着对已故爷爷的思念,蒋科尔在高考志愿提交的最后一刻,瞒着父母,把原本填报的会计专业改成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其实我父母也认可养老专业有前景,他们比较担心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等问题。”在蒋科尔看来,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是大势所趋,“‘青春养老人’同样是一份值得被尊重的职业。”
“风口之下,更需要清醒的认知、扎实的积累和使命感的驱动。”蒋科尔说,“年轻人应该用微小而实在的行动,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出份力。”
今年7月在上海市奉贤区第二福利院实习期间,蒋科尔负责为50位认知障碍老人撰写档案,这些档案是院方调整照护方案、寻求社会支持的依据。在与老人们深入交流过程中,他意识到在老年照护领域,存在常规检查局限性以及伦理决策风险。
“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我们会更多给予他们精神层面支持。”蒋科尔所在专业同学打造“记忆杂货铺”项目,通过摆放认知障碍老人印象深刻的物品,尝试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借助这种非药物干预方式,帮助老人重新参与社会活动。年轻人还利用AI技术,为有语言障碍或陪伴需求的老人搭建桥梁,辅助他们与外界建立连接。
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合作实习基地,泰康之家每年都会接收该专业学生,安排他们在管家、活动策划、人力资源、行政等岗位开展实习锻炼。
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毛佳杰表示,年轻人沟通能力强,养老专业本科生不仅掌握养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在活动策划、心理疏导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的活力为养老社区注入青春气息。
在泰康之家,90后工作人员为主体。毛佳杰坦言:“养老行业需要长期深耕和积累,我们希望招募的人员既能具备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优势,又拥有耐心、责任心与爱心,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特质。”
养老服务是一个“慢热型”行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5届毕业生张秀娟,目前就职于一家居家养老公司,负责智慧养老系统的搭建与完善。入职3个多月来,她感到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增强了投身养老产业的信心。
“养老服务是一个‘慢热型’行业,需要专业人才和新生力量加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罗娟认为,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养老行业,存在市场鱼龙混杂、人才流动频繁的问题。“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兼具市场思维与公益思维,懂管理、能服务、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急速扩张的养老服务需求,罗娟建议高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跨学科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每年都会邀请企业方参加学生培养计划研讨会。有企业负责人建议,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加强智慧养老、康养产业、养老金融等方向跨学科人才培养。同时,国家出台配套的人才培养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为行业人才保驾护航。
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张秀娟了解到不同场景下的养老模式。她认为,造成养老行业人才流失的核心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工资水平低。
毛佳杰表示,人才缺口是养老服务行业的突出痛点之一。“我们希望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个行业,为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绝非‘不孝’,从事养老工作绝非‘没前途’。”
他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由国家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人才与机构的专项政策支持,企业也应主动作为,比如打通人才发展通道、健全培养培训体系等,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年轻人愿意留在养老服务行业,沉下心深耕。
“在学校时,我们通过理论学习,系统掌握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脉络与方针政策;入职后,更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张秀娟认为,随着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养老服务行业正处于从“量变”向“质变”跨越的关键阶段。她期待自己在这个行业扎根成长,静待花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