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医保卡被滥用,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深层漏洞。一方面,部分药店在药品零差价政策下利润缩水,便将医保定点资格当作“摇钱树”,明目张胆售卖非药品,甚至分单刷卡、隐匿小票;另一方面,不少参保人认为“卡里有钱,不用白不用”,心存侥幸参与套刷。
■汪昌莲
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提示中明确提到,部分企业为了使商品可以刷医保个人账户进行支付,将牙刷、面膜等非医疗作用的产品申请为医疗器械,以此规避购买生活用品不能刷医保卡的问题。但记者调查显示,时至今日,这样的违法行为依然在一些地方的药店和生产企业里上演。(据11月10日观察者网报道)
医保卡本是百姓的“救命钱”凭证,承载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温暖与责任。然而,现实中不少医保定点药店却将其演变为“购物卡”,购买范围从粮油副食到日化用品,甚至可兑换现金,乱象丛生。这种医保卡变“购物卡”的现象不仅侵蚀了医保基金的安全,更动摇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公信力。面对如此乱象,监管若仍“打酱油”——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必将酿成更大的制度危机。
医保卡之所以被滥用,表面看是药店逐利与消费者图便利的“双向奔赴”,实则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深层漏洞。一方面,部分药店在药品零差价政策下利润缩水,便将医保定点资格当作“摇钱树”,明目张胆售卖非药品,甚至分单刷卡、隐匿小票,手段隐蔽而猖獗;另一方面,不少参保人认为“卡里有钱,不用白不用”,忽视医保基金的公共属性,心存侥幸参与套刷。无论是药店的违规操作还是个人的短视行为,其得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管的缺位与滞后。
当前,医保监管多依赖事后审查,缺乏实时监控与主动稽查机制。医保部门与定点机构无隶属关系,执法权有限,加之人力不足、覆盖面广,导致监督形同虚设。在一些地方,即便查处,也仅以罚款了事,违规成本低,震慑力不足。对异地医保结算等新场景的监管更是滞后,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监管若始终停留在“查到才管、查不到就放”的被动模式,医保基金便难逃被蚕食的命运。
更值得警惕的是,医保卡变“购物卡”的背后,折射出制度设计的僵化。不少健康人群医保账户余额长期闲置,无法用于家庭共济或合理消费,导致其面临“有钱花不出去”的尴尬。这种“沉睡资金”催生了套现、套物的地下市场。因此,治理乱象不能仅靠堵,更需疏堵结合。一方面,必须强化监管,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推行不定期暗访、进销存系统联网核查,对违规药店坚决取消资格,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应推动制度优化,如推广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扩大医保支付范围,让“死钱”变“活钱”,从源头减少套刷动机。
医保基金是“救命钱”,不容挪用与侵蚀。根治医保卡变“购物卡”顽疾,既需监管“长出牙齿”,也要制度与时俱进。唯有以刚性执法筑牢防线、以人性化改革疏解需求,才能让医保卡回归“医”之本义,真正成为百姓健康的坚实保障。监管不“打酱油”、制度不“睡大觉”,医保的阳光才能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