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秘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无非就是排便不通畅,忍一忍、拖一拖也就过去了。但真被便秘困扰过的人才知道,那种肚子胀胀的、不想吃饭、坐立不安的感觉,能让人一天心情都变差。
![]()
更严重的,连睡觉都不踏实。作为医生,我得提醒一句,便秘不能拖。特别是慢性便秘,背后往往藏着更复杂的健康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描述自己是不是便秘。大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硬、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了便秘。
中国有一项覆盖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成年人中便秘患病率接近12%,女性、老年人和久坐人群更为常见。你以为只是肠道偷懒,其实它反映的是整个胃肠动力系统出了问题。
从医学角度看,便秘主要分为功能性和继发性。功能性的,就是身体没啥器质性疾病,但肠道蠕动慢了。继发性的就得警惕了,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帕金森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
![]()
特别是中老年人突然便秘加重,还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变差,一定要尽快做个肠镜检查,不排除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便秘时喜欢靠吃水果、喝蜂蜜水、蹲厕所时间拉长来“自救”,短时间好像有效,但长期看作用极其有限。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靠忍,也不是靠拖,而是科学用药。关于通便药的选择,我建议大家记住三个类别,每一类作用不同,适应人群也不同。
第一类是容积性泻药,比如植物纤维类,它们的作用原理是吸水膨胀,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这类药物起效慢,但安全性高、依赖性低,适合轻度便秘或老年人长期使用。就像给干瘪的面团加水,它才能鼓起来,才好揉好整形。
![]()
第二类是渗透性泻药,像乳果糖、聚乙二醇类,可以把水分“锁”在肠道,软化粪便,帮助排出。这类药物广泛用于儿童、孕妇、术后患者,副作用小,起效中等。
有研究显示,连续使用聚乙二醇6个月以上,患者满意度超过80%。它不像刺激泻药那样激进,而是像个温柔的调解人,润物细无声。
第三类是刺激性泻药,这个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滥用。它们通过直接刺激肠壁神经,让肠子“动”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但容易形成依赖。很多人年轻时图方便,动不动就吃这类药,结果肠道越来越“懒”,最后药一停,便秘更严重。
![]()
临床上我见过不少患者,长期靠刺激性泻药排便,最后连肛门反射都变迟钝,真的是得不偿失。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那我到底该用哪种?不是一概而论,要看你的症状、体质、用药史。年轻人偶发性便秘,可以短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但不能连续超过一周。
老年人或慢性便秘患者,建议以容积性或渗透性为主,长期调理。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哪怕是非处方药,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便秘不是病,但它可能是病的信号。
我们在门诊时常会碰到一些看似“便秘”的患者,做检查后发现是慢性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是直肠出口梗阻型便秘,单纯用药根本解决不了。后者有时还需要盆底肌功能评估和训练,这不是普通人靠吃点药能解决的事情。
![]()
便秘还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问题。比如痔疮、肛裂、肠道菌群紊乱,甚至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你没看错,长期腹压增加,会造成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慢性便秘人群中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了约27%。这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
更让人头疼的是,长期便秘还可能影响情绪状态。肠脑轴的概念近几年在医学界被广泛研究,肠道菌群变化会反馈到中枢神经,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出现。你是不是也有过明明没吃坏肚子,却总感觉肚子不舒服、心烦气躁的经历?这就是肠道和大脑在对话,千万别忽视。
有些人习惯每天都要排便,一天没上就焦虑得不得了。医学上并不要求必须每天排便,只要排便规律、不费力、不腹胀、不痛,就是正常的。别被所谓的“每天一便最健康”误导,然后盲目服药,反而打乱了肠道节律。
![]()
那除了用药,还能做什么?我知道你们不想听那种“多喝水多吃菜”的老套建议。那我说点实在的。便秘的人,可以尝试肠道生物反馈训练,尤其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非常明显。
还有一个方法,叫结肠刺激体操,早上起床后空腹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肚子,每次10分钟,有助于唤醒“睡着的肠子”。
服用益生菌在改善便秘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23年发表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一项临床试验指出,连续使用含双歧杆菌的益生菌制剂8周,可改善近60%的慢性便秘症状,尤其是排便困难型。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作为长期调理方案,值得一试。
![]()
还有一种被低估的方法,叫蹲便姿势的调整。现代马桶虽然舒适,但不利于直肠排空。建议在脚下垫个小板凳,模拟蹲便状态,这个技巧简单实用,很多人试过后都惊呼原来问题不是肠子,是姿势不对。
说到底,便秘是个需要耐心的慢性问题,不能指望一两次通便就彻底解决。更不能靠“猛药”来应急。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律、药物和生活方式。肠道就像一个磨人的老朋友,它不会一口气离你而去,但也不会一直等你善待它。
如果你已经便秘超过三个月,建议尽快去消化科就诊,做个胃肠动力检测或肠镜排查。不要自己瞎猜,也不要随便搜个偏方就往肚子里试。身体从来不骗人,只是你有没有听懂它的提示而已。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3):145-152 2.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便秘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5):389-392 3. 日本肠道健康研究协会.便秘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亚太胃肠病杂志.2022;31(4):212-2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