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8日至12日,“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Behind the Masks: Discovering Sanxingdui and Jinsha)展览与学术研讨会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文物交流和信息中心、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和西南交通大学承办。
![]()
![]()
中外观众在认真观看“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展览。
展览通过图文、影像与多媒体等形式,系统展示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的考古成果,呈现了古蜀文明独特的艺术成就与精神世界。
开幕式于11月8日举行,现场展出青铜器、金器等重要文物复制品14件,包括目前已知最高的商周青铜器“青铜神树”、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古蜀文明代表性祭祀遗存“青铜神坛”,以及工艺精湛的“太阳神鸟”金饰和金面具等。展览还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生动再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与遗址风貌,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
出席开幕式的中外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冯世伟、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振斌等中方代表出席。英国方面,牛津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牛津国际出版中心及英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参会。濮新局长与英国主办方代表James Hutchings分别致辞,对展览的成功举办及中英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持续合作表示肯定。
![]()
![]()
![]()
![]()
三星堆遗址于1927年在四川广汉被发现,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揭示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蜀文明。金沙遗址于2001年在成都出土,与三星堆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的整体面貌。享誉世界的英国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曾评价三星堆“特别、震撼、独特”,认为其文物“反映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古蜀人的思想与想象世界”。
![]()
三星堆与金沙学术研讨会11月8日在牛津大学圣安学院的学术报告厅举行。
11月8日下午,三星堆与金沙学术研讨会在牛津大学圣安学院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学术研讨会以“从考古看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为主题,汇聚了中英两国考古与文博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
![]()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和研究员王方在研讨会上致辞。
![]()
牛津大学考古学副教授安可·海因在论坛上发言。
![]()
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致辞。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和研究员王方女士为学术研讨会致开幕辞,牛津大学考古学副教授安可·海因(Dr Anke Hein)以《四川西部山地文明与古蜀文化的互动》为题,探讨了古蜀文明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文化联系;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海超教授以《资源与仪式:古蜀兴衰与资源互动网络》为题,分析了资源利用与宗教祭祀在古蜀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圣雨博士则围绕《三星堆与金沙的金器:光明、空间与装饰系统》,阐释了金器在古蜀社会审美与宗教体系中的象征意义,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为学术研讨会做了结束发言。
此次活动是在中英文化交流持续深化的具体体现。自2022年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西南交通大学与三星堆博物馆已多次合作,先后在牛津地区举办“发现三星堆”中外考古学者对话,“三星堆奇妙之旅”青少年互动活动,吸引英国高校和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为古蜀文明在英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与研讨会,是中国西南地区考古成果在英国的集中亮相,也是中英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与文明互鉴领域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活动以国际化叙事视角展示了古蜀文明,进一步促进了海外公众对中国古代文明与艺术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欧洲时报讯)
编辑:dou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