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鞠躬,引发了一场舆论的地震。
11月8日,新任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参加了马场町白色恐怖纪念公园的追思会。她向受难者敬献花圈、三鞠躬,其中第三个鞠躬超过90度,时间很长。这个细节很重要。它不是匆匆的形式,而是深深的敬礼。
![]()
更令人瞩目的是,受难者遗像中赫然摆放着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等烈士的遗像。这些人是谁?他们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被控为"共谍"、后来被处以极刑的政治犯。在台湾的官方叙事中,他们长期被污名化。郑丽文用这样的方式祭奠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
民进党的反应很快。台湾"陆委会"在当天傍晚立即发布新闻稿,对郑丽文出席追思会追思"共谍"吴石的行为表达"谴责与遗憾"。这个速度和强度,说明了什么?说明民进党感受到了威胁。
要理解这个事件的真实含义,需要回到历史。20世纪40年代的二二八事件、50年代对政治异见者的镇压,在台湾社会留下了深深的伤痕。1987年,幸存的政治受难人成立了"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开始追求国家统一。从1991年起,他们每年在马场町举办追思会,至今已坚持30多年。
![]()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念活动。它承载着对历史的反思、对伤痛的疗愈、对统一的期待。而郑丽文的出现,打破了一个僵局。过去,国民党高层唯恐避之不及,民进党和"台独"势力也从不参加。现在,国民党新领导人站了出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民党正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再回避,不再躲避,而是勇敢地面对。郑丽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希望未来不再听到"政治受难者"这个词语,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为政治信仰付出青春和生命,"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祭奠,更是对一种理想社会的呼唤。但这只是表面。深层的含义在于,郑丽文在挑战民进党的舆论霸权。
过去20年,民进党如何改造台湾社会的身份认同?数据很清楚。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前,"我是中国人"和"台湾人是中国人"仍是台湾社会的多数共识。现在呢?认同"我是台湾人"的民意升至9成,"我是中国人"的比例降至1成,"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比例在3成左右徘徊。
![]()
这是一场深刻的舆论转变。民进党通过20年的持续努力,改变了几代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这是一个巨大的舆论成就。但现在呢?现象在发生转变。
根据最近的民调数据,7成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更令人注目的是,20-29岁的年轻人对中华民族认同比例最高,这是过去20多年来前所未见的新现象。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一则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二则他们对民进党的舆论宣传有天然的免疫力,三则两岸的文化交流日渐热络,同文同种的感觉在血脉深处苏醒。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丽文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并勇敢地参加这场追思会。这是打响了反击民进党舆论霸权的第一枪。这一枪的威力,正在显现。
![]()
有评论指出,郑丽文此举是"向中共伸出和解之手,创造和平的架构",反映的是国民党对于走出"冤冤相报的无底深渊"的诚意。这个解读是中肯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步棋顺应了历史的前进方向——年轻人的新觉醒、民族认同的复苏、舆论话语权的转移。
这就是为什么民进党要立即谴责。因为它看到了什么正在改变。看到了自己20年舆论努力的基础在被动摇。看到了年轻人在用不同的声音说话。
郑丽文的一个鞠躬,虽然深、虽然长,但它代表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一个政治信仰不再带来生命代价的时代,一个中华民族认同得以自然表达的时代。
这一枪能否真正打破民进党的舆论垄断,还需要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舆论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