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分百活猫现杀”“每天都杀”……浙江嘉兴一家餐馆在朋友圈发布的活猫宰杀视频和兜售信息近日冲上微博热搜。据爆料,该餐馆公开提供现宰猫肉,单价约20元一碗,可供2—3人食用。接到举报后,嘉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已经第一时间让分管该辖区的部门处理,并将尽快公布处罚结果。
(11月10日《泉州晚报》)
“百分百活猫现杀”的视频并公开售卖猫肉,引发舆论哗然。不少网友愤慨指责,监管部门也已介入调查。而与此同时,菜市场里“现宰活鸡”“现宰鸭肉”“现宰羊肉”反而受到欢迎。那么同样是“现宰”,为何公众态度如此悬殊?这背后其实涉及法律、安全与情感三重逻辑的根本差异,并非简单的“双标”。
从法律角度看,猫与鸡处于完全不同的定位。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猫并不在列。也就是说,猫在我国不属于可食用动物,其肉品交易缺乏合法依据。深圳等地更已出台法规,明确禁止食用猫狗等伴侣动物,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
而鸡作为传统家禽,被明确纳入畜禽养殖与屠宰管理范围,其饲养、检疫、宰杀等环节均有法可依。因此,“现宰鸡肉”是在合法框架下进行的食品加工行为,而“现宰猫肉”则从一开始就踩在了法律的红线上。
抛开法律问题,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猫肉也存在显著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对猫制定屠宰检疫规程,市面上的猫肉基本属于私屠滥宰,缺乏有效监管。
猫只来源复杂,不少为流浪猫或散养家猫,其捕食老鼠、生鱼等习性使其容易感染弓形虫、肺吸虫等寄生虫,且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等病原体。在缺乏规范养殖与检疫流程的情况下,这些健康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相比之下,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肉从养殖到屠宰已建立起成熟的检验检疫体系。定点屠宰场会进行疫病检测,确保流入市场的鸡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种风险的可控性,是消费者能够接受现宰鸡肉的重要原因。
除了法律与安全层面的考量,人类与猫、鸡鸭等之间不同的情感联结,也深刻影响着公众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猫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伴侣动物,与人类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关系。它们不仅具备一定的情感互动能力,更在许多家庭中扮演着“毛孩子”的角色。宰杀猫时发出的惨叫声、挣扎画面,极易触发人们的共情与不适。
而鸡鸭等等在人类文明中长期被定位为食用动物,其宰杀过程虽也涉及生命消逝,但在社会共识中已被接受为食品生产的一环。这种认知差异,并非虚伪或双标,而是人类文化演进过程中对不同动物社会角色的自然界定。
从“能不能吃”到“该不该吃”,每一次“现宰猫肉”争议的出现,都是一次社会伦理的公共讨论。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思考行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事实上,从禁食野生动物到反对虐待动物,社会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正在逐步提升。这并非要求所有人都成为素食者,而是期待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更加文明、人道的动物对待方式。
抵制“现宰猫肉”,不仅是对法律的维护、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也是对一种更加温和的生命伦理的呼唤。它代表着社会在温饱之后,向更高文明阶段的自觉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