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戏的间隙还得回病房打点滴,第二天一早又得进组。
![]()
![]()
这话是去年秋天高亮生前最后一次探班时,一位场记不经意吐槽的。
没想到48小时之后,他就在成都的医院里骤然倒下。
![]()
才49岁,留下一部当天还没做完后期的新剧,和两个放学回家才知道再也见不到爸爸的小女孩。
圈里的人说起这事儿,都爱用“太突然”三个字。
![]()
可翻履历一看——2019年拍完《光荣时代》连轴转去配音,2020年疫情最凶的时候待在横店三个月没出酒店门,2021年又跨两个组……行程密密麻麻,真就像把45分钟电视剧的节奏硬拉成三倍速。
人不是铜皮铁骨,胰腺先扛不住了。
![]()
儿子走后的第136天,83岁的高明老师照常去金鸡奖当评委。
领奖台上灯光明明暗暗,他坐着一动不动,手心里攥着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A4纸——那是孙子放学时塞给他的“打分表”,画了个大大的一百分,边缘用拼音写着"yeye jiayou"。
![]()
后来央视《中国文艺》去家里录影。
摄像机一开,老爷子没聊半个钟头的“表演艺术史”,反而把话题带向了厨房——那儿现在归儿媳李娜全职镇守。
![]()
青椒肉丝必须切得跟儿子爱吃的同款长度,土豆炖牛腩要炖到他当年收工回家刚好软而不烂的时间点,一分不差。
锅里咕嘟咕嘟,日子就这么一天两顿地慢慢回温。
![]()
小孙女写字总把“亮”字最后一笔往右拉得很长,像风筝线。
老爷子不纠正,就陪着她在旧报纸上练。
![]()
写完一张,奶奶从柜子里翻出高亮当年读剧本时的铅笔——笔杆咬得坑坑洼洼,正好给孩子描红。
三代人在餐桌上铺开的报纸,墨迹新旧交错,也算一种奇怪的合影。
![]()
国话剧院十月底开了场“高亮表演方法研讨会”。
业内爱把“黄金绿叶”挂嘴上,可真到台上分享,大家才发现:他演戏不背大词儿,只背“对手的节奏”。
![]()
轮到他自己词少时,他把气口悄悄留给别人,一场戏下来对面演员往往状态更好。
那天到场发言的青年演员里,就有两个刚拿到以他命名的奖学金,一个河北小子,一个云南姑娘,都带着乡音。
![]()
奖学金章程最后一条写得特别直白:每年必须做一次全身体检,报告交院里备案——算是给这个行业补个迟到的健康注脚。
家里最显眼的变化是客厅多了一只简易医药箱,白色塑料外壳已经磨花。
![]()
李娜把胰腺炎早期的疼痛指征打出来贴在箱盖内侧:后背放射性疼、上腹胀、呼吸变快……她给剧组的朋友一人发一份 PDF,没人好意思嫌唠叨。
去年圣诞,箱子第一次在邻居家派上用场——那位男演员拍完夜戏回家,疼得蹲在门口,拿指征图对照完立即奔医院,急性胰腺炎前期,及时刹住了车。
![]()
日子继续滑,慢得让人有点不习惯。
高明老师新戏《老家伙》杀青那天,导演让他补一句台词当彩蛋。
![]()
他想了半天,说:“人这一辈子,最怕的是戏没演完,家先散了。
”声音不高,录音师也没让他重来,就留在那儿了。
![]()
如今每天清晨六点,老爷子准时按掉闹钟下楼遛弯。
走到小区健身角,单杠旁边墙上贴着一张海报:《驻站》今晚二轮上星播出,抬头仍是高亮笑着望向镜头。
![]()
老爷子眯眼看三秒,继续做拉伸。
风吹过来,卷起的海报角“哗啦啦”地响,像有人轻悄悄地翻剧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