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沈伯洋的表现,真让人看傻了眼。
不是跑路,也不是躲风头,反而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发声,摆出一副“没事人”的姿态。
重庆警方刚刚发布全球通缉令,央视新闻跟进报道,法律专家都开始分析如何通过“红通”跨境追捕。
而他呢,竟在网上留言,说大陆“没证据”,还甩下一句“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
态度嚣张,口气轻蔑。
一个被通缉的人,比通缉他的人还高调,这种反常背后,藏着的可不是简单的“嘴硬”。
![]()
01
央视9日的报道透露,重庆警方已经掌握了大量举报材料,证据完整,事实清晰。
公安部门直接表态:“真相已经全面揭开,容不得任何人狡辩。”
这话放在新闻里,语气罕见地重。
换句话说,案件已经不是初步调查阶段,而是实锤在手。
沈伯洋的问题,不是“怀疑”,而是“确认”。
他被通缉的核心原因,是涉嫌接受境外资金资助,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
这几年,他活跃在台湾政坛,虽然不算一线人物,却是民进党的“智囊型侧翼”。
常年在公开场合宣传“去中国化”,还多次出席带有政治暗示的研讨会。
坊间传出他与境外非政府组织存在资金往来。
他否认,说那是学术合作。
可大陆掌握的材料显然更具体,不只是传闻。
当一个人开始用政治立场掩盖法律问题时,往往意味着他自己也知道事情不妙。
![]()
02
面对通缉令,沈伯洋没有解释,更没有沉默。
他反倒在网上摆出一副“我不怕”的样子。
说大陆“罗织罪名”,还称“只要不进大陆,就拿我没办法”。
看似自信,实则是虚张声势。
这种“硬撑”的姿态,在岛内并不少见。
台独分子最擅长的,就是把法律问题政治化。
当大陆依法追责,他们就改口说“打压异议”;当被通缉,他们又扯上“台海对立”。
把违法包装成“立场”,是他们惯用的手段。
沈伯洋现在的表现,就是标准模板。
他知道,岛内舆论越热,他就越安全。
因为在台湾,只要能扯上“反大陆”,就能换来“政治庇护”。
可问题是,通缉不是舆论战。
一旦进入国际司法程序,大陆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报”。
那时候,别说不进大陆,连出境旅游都成了风险。
![]()
03
有意思的是,这次主导案件的是重庆公安。
不少人奇怪,为什么不是北京出面?
其实这在法律上很常见。
地方公安在侦办涉及实际举报、资金流向的案件上有直接权限。
重庆警方明确提到,案件线索来自群众举报,部分资金流动记录指向境外账户。
这意味着案件不只是“政治口水战”,而是有确凿证据链。
同时,央视、法学专家几乎同步发声。
专家程雷教授就提到:“全球通缉只是第一步,后续可以通过红通程序展开跨境追捕。”
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大陆这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这不仅仅是通缉一个“学者”,更是在传递信号。
——“台独”不是口头游戏,一旦越界,就要付出代价。
从缉捕到舆论铺垫,从法律专家跟进到官媒解读,整个节奏一环扣一环。
这不是临时决定,而是一场经过精心布局的“法律反击战”。
![]()
04
再把镜头拉回岛内,沈伯洋事件背后的水,其实更深。
就在他被通缉的同一周,台湾政坛也在经历剧烈震荡。
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动作频频,连续更换干部,重用洪秀柱系人马,把赵少康系边缘化。
这一系列操作,被外界解读为“统派力量在回潮”。
随后,郑丽文又公开出席马场町纪念活动,纪念对象之一正是大陆地下战线的老英雄吴石。
这让民进党如临大敌,立刻在岛内掀起“大陆渗透论”、“统战升级论”的舆论浪潮。
在这种敏感时刻,沈伯洋的通缉令恰好出现。
民进党方面自然抓住机会,把他塑造成“政治受害者”。
于是,他的回应不再是个人发声,而变成整个派系的政治姿态。
赖清德当然乐见其成。
对他来说,这场风波恰好能转移岛内对经济、能源、治安等问题的不满。
民进党继续扮演“受害方”,把责任推向大陆,这一套他们玩得太熟。
但这次大陆显然看得更远。
不只追责一个人,而是借通缉行动撕开了民进党操纵舆论的遮羞布。
谁是真正的分裂者,谁在利用政治对抗谋私利,一目了然。
![]()
沈伯洋的嚣张,不是勇气,而是幻觉。
通缉令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信号——法网恢恢,早晚收网。
赖清德或许在暗自得意,可他忘了,一场政治戏,再精心,也挡不住真相落地的那一刻。
两岸博弈早已进入新阶段。
不是嘴上较劲的时代,而是法律与实力说话的时代。
这场通缉,也许只是开始。
更大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