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手机里下载的密集招聘软件,成百上千条求职讯息寥寥回复,精心打磨的简历投出后石沉大海——这是近几年多数应届毕业生面临的真实求职困境。
2025年,这场困境再度升级: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再创历史新高。
当“最难就业年”的说法已成常态,就业市场的逻辑早已从“人找岗位”彻底转向“岗位挑人”,千万人求职潮的背后,是教育与产业重构的深层命题。
主笔/ Ying
文章架构师/ 拓拔野
出品/ 桃李财经
01
史上最难: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过剩难题
近五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以“阶梯式跃升”态势持续扩大:2021年首次突破900万关口至909万,2022年同比激增18.2%达1076万,此后三年持续保持千万量级,2025年毕业生规模更是突破1200万大关.
这种增长势头并未放缓,中国数据开放发现互联网平台有相关数据信息显示,2026年的高等教育毕业人数将高达1593万,再创历史新高。
冰冷的数据,正逐一击碎市场此前的乐观预判。一方面,“人口红利消退将传导至教育端”的说法不攻自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9年的51.6%升至2024年的60.2%,扩招效应仍在持续释放;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将带动就业回暖”的期待也被现实浇凉,如前文所提到的,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长3.6%;而智联招聘《2025年二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指出,同期企业招聘需求同比仅增长2.1%,供需两端增速差距显著。
供需剪刀差持续不断扩大,标志着大学生就业已进入“结构性过剩”的新阶段。
02
更糟糕的是:
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
1222万毕业生的求职大军中,“有人无岗投”与“有岗无人应”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就业市场的困境早已不是岗位总量不足,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
某招聘平台2025年秋招后台数据显示:应届生扎堆投递的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文科专业,前十大热门里占了六席,简历投递量同比暴涨45%;
但另一边,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企业急需的工科岗位,投递量却差着42%的缺口,不少企业HR翻遍简历库都找不到匹配人才。
“毕业即失业”的自嘲背后,是应届生们集体的求职挣扎:普通本科生平均投46份简历才换一次面试,985学子签约周期也从2个月增至3个半月,“名校光环”早已护不住稳稳的offer。
不过,危局往往也是变局的开端。
千万毕业生就业压力如巨石投湖,在教育链、产业链激起的涟漪里,新机遇正在萌芽: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断层,“本升专”潮流改写学历价值的评判标准,求职焦虑撑起庞大的就业服务市场,招聘行业也在供需失衡中迭代出新模式等等。
这些变化,正悄然为就业困局开辟破题之路。
03
产教融合从边缘创新
走向绝对C位
面对“有岗无人应”的错位困境,毕业生的求职压力正倒逼产教融合彻底转型——从企业捐设备、高校挂牌子的浅层合作,转向人才定制、课程共研的深度绑定。
这种转变让学生不用再“毕业即归零”,而是带着匹配的技能走向岗位。
据央视新闻报道,从2021年起,教育部启动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目前全国共有3387家企业提供合作项目11.5万项,已有1771所高校,申报合作项目1.3万项。
华为与32所职校共建的“鸿蒙生态班”,把企业认证课融入教学,学生在校就能做真实项目,结业后直接进入华为供应链,签约率十分可观。
此外,西南石油大学与企业共建的光伏产业人才“订单班”,企业深度参与50%以上专业课程开发,联合推出了12门定制课程,并将生产线技改课题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
04
“本升专”
或许是一个奇招思路
就业市场供需错位,正悄然改写学历选择的逻辑——“本升专”正已从个别选择尝试,演变为未来可期的教育新潮流。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专升本报考人数突破370万,同比增长21%,更具标志性的是,不少普通本科生主动“降维”投奔优质专科的特色专业。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录取的新生中,126名超二本线考生放弃普通本科,选择该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吸引力是其毕业生6800元的平均起薪,比当地普通本科均值高出15%,这背后是高质量专科的异军突起。
与部分本科专业滞后于产业需求不同,专科院校以“快速响应市场”为优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新增的“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专业,6个月完成课程开发招生,2025年首届毕业生提前3个月被企业抢空。
同时,这种供需错位也推动着高校教育体系加速迭代:教育部2025年已推动112所本科高校撤销低就业率专业。未来,高质量专科或成高校教育新重点,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贴近企业需求,从根源上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
05
“就业服务”不仅仅是
卖铲子生意
千万毕业生的求职焦虑,也催生出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就业服务市场。
人社部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国内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规模达860亿元,较2020年激增320%,年复合增长率超50%。
某招聘平台“求职导师”服务年服务超200万人次,简历通过率提升35%;高校合作的“就业训练营”,让参与学生签约率比未参与群体高28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求职者需求不断扩大,就业指导服务也开始升级为“全链路陪跑”:职问1.8万元套餐不仅含简历精修、名企模拟面试,还针对汉语言文学等冷门专业,配套新媒体运营实训,帮助学生转向直播电商岗位,2025年续费率达120%。
上饶将核酸小屋改造成“就业驿站”,一边对接本地企业实习岗,一边提供求职指导,已促成7.5万人次从实习过渡到正式就业。
从实习对接、技能培训到企业招聘的闭环服务链路就此成型。它不再是简单的“牵线搭桥”,而是深度介入人才成长过程,这让传统招聘平台“只供信息不解决匹配”的模式被彻底冲击,曾经的流量优势让位于精准服务能力,整个行业正从“信息中介”向“人才成长伙伴”转型。
06
破解求职困局:
AI将重构招聘链路
1222万毕业生的求职洪流,让传统招聘的短板暴露无遗。这类平台仅充当信息中介,却解决不了供需错位的核心问题——智联、前程无忧等2025年活跃用户增速较2020年下滑65%,应届生海投简历反馈率仅3.1%,HR埋首盲筛仍难寻适配人才,低效模式已难以为继。
市场痛点催生变革,更懂求职者与企业需求的AI招聘顺势崛起。
BOSS直聘的“AI岗位匹配系统”可深度解析毕业生技能、项目经历与岗位需求的契合点,将匹配准确率从传统模式的12%提升至48%,让求职者告别盲目海投。
此外,AI还在重构招聘链路:上饶弋阳县用AI将毕业生简历转化为精准推送卡片,把招聘周期从2周压缩至3天;字节跳动“实习直通计划”通过AI筛选,让大二学生提前对接企业,参与学生就业率达93%。
这种“实习-匹配-招聘”的AI闭环,正颠覆传统招聘逻辑,让人才与岗位的对接更高效,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引擎。
07
桃李财经的思考:
国民要从底层转变教育投资观念
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博弈,不仅刷新着全民教育观的“认知革命”,也让家长和毕业生更加意识到“硬核技能”的价值。
2025年某教育机构覆盖全国20省市的调研数据显示,68%的家长已将“技能掌握度”列为教育规划的核心指标,远超“学校排名”的关注度。
曾经挤破头进名校冷门专业的执念,正在被“专科特色专业起薪超本科”的现实改写,这种转变恰恰击中了教育的本质:学历是敲门砖,而技能才是站稳脚跟的通行证。
对家长而言,打破“学历崇拜”才能帮孩子找准定位,与其挤破头进普通本科的冷门专业,不如选择专科的特色赛道;对教育者而言,只有紧跟产业需求的教育,才能让人才培养不再脱节。
就业焦虑的解药,从来不是等待岗位从天而降,而是把自己打造成“不可替代的人才”。当每一份技能都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每一次努力都能转化为就业竞争力,所谓的“就业难”,终将成为教育升级与个人成长的垫脚石。
「桃李财经往期精彩文章」
01
俞敏洪的一张“明牌”+四张“暗牌”
02
22岁好未来:不破不立,福祸相倚
03
摸着小猿学练机的石头过河
04
拆解高途直播:过三关
05
学习机的九大流派
06
读书郎上市:古典学习硬件的冲锋
07
2025教育营销答案之书
08
花园式经营|小红书教育营销密码
09
全村的希望|2023年终策划
10
书包|2022年终策划
「桃李财经」打造教培圈最火的社群矩阵。 目前已组建45个精准社群,汇聚15000位教育行业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全部100%实名制。欢迎加 桃李财经|木阳 微信,一起进群交流学习。
↑↑↑长按扫码进群
桃李财经已入驻以下平台
头条号 丨 网易号 丨 搜狐号 丨 百家号
微博丨 知乎丨 虎嗅 丨36kr
格隆汇 丨 东方财富丨 老虎证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