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三位一体”培养主力军,申城持续构筑公共卫生人才“蓄水池”丨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

0
分享至

2023年至2025年,本市开展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预防为主、平急结合;科技引领、前瞻布局”,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持续提升本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成果、重要经验从中涌现,进一步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此,特别推出“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专题,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助力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市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典范之一。

在高端公共卫生实验室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等监测网络这些“硬核装备”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驱动其高效运转?答案在于“人”。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素养和技能水平,对于促进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第六轮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了“上海市公共卫生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师资和课程重点建设,培训过程和效果同步管理的模式,达到立德树人和岗位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建设与扎实推进,现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聚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标准化、实战化”核心环节,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资源整合,成功构建了面向未来、引领全国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培训新模式,显著提升了本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核心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如何培养一支“懂公卫、知临床、能应急”的高素质公共卫生队伍?项目组介绍,“三位一体”培养范式,筑牢公卫人才基石。

01

聚焦三大板块,实现“医防融合”

项目组介绍,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实战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出在应对超大城市的复杂疫情时,现有公共卫生培训体系在系统性、协同性和资源调配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上海市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网络覆盖广、人员类型多、能力需求差异大,亟需构建统一、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培训体系,以支撑常态化能力提升与应急状态下快速响应的双重需要。此外,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协同机制正在不断探索深化,如何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医防融合”培训内容的高效衔接与步骤同步,是构建现代化协同防控体系的关键环节。

面对这些现实困难,项目组立足“全市一盘棋”思路,以信息化为支撑、能力建设为核心、实战化为导向,系统推进“智慧平台、能力标尺和实战训练”三大板块的构建与整合,实现“三位一体”的培训范式,即通过能力标尺的测评,使得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精准滴灌;通过智慧平台的支持,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彩;通过强化实战实训,培训围绕有效解决现场公共卫生问题。

02

打造“最强大脑”,迈入“一键管理”

项目组介绍,项目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建成了“上海市公共卫生培训及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实现公共卫生培训“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管理的智能化平台,涵盖培训立项、课程资源管理、在线学习、实训考核、效果评估等18个一级功能模块、85项二级功能,真正实现了培训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平台具备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全覆盖,打破时间、空间和机构壁垒,支持从市级专家、区级骨干到社区公卫人员、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的多层次培训需求。二是全流程,实现从培训计划、课程开发、师资调配、学员管理到考核评估的闭环管理,做到“一培一档”、全程可溯。三是智能化,通过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控培训进展,智能推送课程资源,支持基于能力缺口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该平台的建成,标志着上海市公共卫生培训正式迈入“智慧治理”新阶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板”。

03

树立“能力标尺”,从“漫灌”到“滴灌”

为推动培训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项目组基于国际通用的“冰山模型”和UNDP能力概念框架,研制出包含3个一级维度(知识、技能、职业素养)、14个二级维度、20个三级维度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测评工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操性。依靠这套工具能够对每位学员的能力水平进行“精准画像”,识别其优势与短板。其最大价值在于未来将无缝对接至智慧平台,实现“测评-培训-再测评”的闭环管理。


同时,项目组依托该工具在全市疾控系统开展能力摸底调查。基于测评结果,项目组构建了“职能—任务—能力—课程”四层衔接的课程开发路径,形成覆盖6类人员、10大能力维度的“6×10”矩阵式课程体系。未来信息化平台将可根据测评结果自动为学员推送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包,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极大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4

锤炼“实战尖兵”,贯通医防“壁垒”

项目坚持“平急结合、实战导向”原则,着力提升疾控公卫系统内部的应急处置能力,并创新性地将培训体系延伸至临床医疗机构。

在疾控公卫体系内,项目打造了梯度化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培训(FETP)体系,在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设计高级别培训,培养专家型尖兵的同时,项目组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人员量身打造基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BFETP)体系,开发了标准化课程大纲,考核题库,并组建了超过120人的师资库。项目期间已为全市基层培养了1100余名一线应急处置核心骨干。部分区域(如杨浦、宝山、静安)还自发组建培训联盟,实现师资共享、协同处置,有效地丰富了区域联合防控机制。

在医疗机构层面,项目首次系统性地构建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为核心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创新采用“疾控-临床”双师共育模式,通过组织覆盖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的综合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在演练中首次提出“边救边治”救援理念,设立次生灾害处置场景,有效提升了多部门协同响应能力,锤炼了一支既精通临床救治、又熟悉公卫流程的“平急结合”型医疗处置预备队。

“上海市公共卫生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通过智慧平台、能力标尺、实战体系三大支柱的系统构建,强化数据驱动决策。依托智慧平台与测评工具,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与能力动态监测机制,为人才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防深度融合。通过“疾控—临床”双师共育、联合演练等方式,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协同处置机制,提升整体响应能力。赋能基层能力提升。

通过BFETP培训实现社区公卫骨干全覆盖,补齐基层应急处置短板,筑牢公共卫生网底。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市公共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也为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05

深化项目推广,赋能超大城市安全

项目组介绍,下一步,本市将继续深化项目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深化平台应用,逐步向区疾控、社区、医疗机构开放端口,扩大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分级分层分类的培训。同时,项目组计划依托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测评工具开展常态化公共卫生核心能力评估,为后续课程库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提供数据支持。让智慧的平台、科学的标尺和精锐的队伍,共同守护超大城市的安全与健康,为市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助力上海迈向“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的行列。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健康上海 incentive-icons
健康上海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3238文章数 9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