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荣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日掛中天》正式登陆院线。若获奖就意味着只能一味赞美,那我的这篇影评确实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您也认同,即便一部电影斩获再多奖项,影评人依然有权表达个人观点,那么请继续往下读。在我看来,《日掛中天》的剧本本身存在先天不足,而辛芷蕾的表演并未能弥补这些缺陷。与此同时,张颂文的表演也趋于平稳,未能对剧本中角色的不足进行有效补救。
![]()
当然可以。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
《日掛中天》这部作品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首先,它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层层递进,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其次,角色的塑造非常立体,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动机,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无论是场景布置还是光影运用,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最后,影片的主题深刻,探讨了人性、命运等永恒的话题,引发观众的深思。
这部《日掛中天》相较于黄晓明主演的那部《阳光俱乐部》,其优势在于更懂得如何收尾。《阳光俱乐部》由于编剧功力稍显不足,结尾处理得不够理想,导致整部剧显得冗长乏味,絮絮叨叨。而蔡尚君导演的这部作品,在结尾处则展现出较强的力量感。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这种力量感,这里需要稍微透露一些剧情细节。
张颂文饰演的角色与辛芷蕾饰演的角色曾有过一段恋情。故事中,女主驾车,男主坐在副驾,不料女主意外撞人后选择逃逸,而男主为了保护她,毅然决定顶罪入狱。在男主服刑期间,女主却选择离开,前往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始。在新的城市里,女主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并陷入了一段不道德的恋情,成为别人的第三者。
某日,女主意外发现自己怀孕,前往医院检查时,命运般地与前来治疗癌症的男主重逢。命运的安排让两人再次相遇,昔日的情感在重逢的瞬间被重新点燃。尽管经历了种种波折,他们最终还是选择重新在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冯绍峰饰演一位富有的角色,有固定工作,但因身份特殊,无法公开与女主的关系。他来到女主家中,期待着与女主共度时光。然而,男主突然出现,场面一度紧张。最终,辛芷蕾饰演的角色选择与冯绍峰的角色分手,转而照顾张颂文饰演的角色。但女主也不愿与男主重归于好,继续共同生活。男主无奈之下,决定离开女主所在的城市。女主前来送别,就在离别之际,剧情突然反转,女主竟捅了男主一刀,随后两人相拥而泣,场面令人动容。
前面的顶包情节和三角恋情,其实都是以严肃的口吻讲述那些狗血剧情罢了。直到最后女主刺向男主的那一幕,才真正为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也为观众留下了不少解读的空间,可谓是意味深长。这一刀,饱含着爱恨交织的情感,五味杂陈,耐人寻味。这无疑是编剧的聪明或者说狡猾之处。这一刀,乍看是故事的意外转折,却能对观众造成强烈的冲击,让那些不太懂行的影迷们大呼过瘾。就像茴香豆的“茴”字可以有多种写法一样——女主刺他的理由,也可以被分析出多种可能性。
![]()
接着谈谈《日掛中天》存在的天然缺陷问题。
总而言之,这些角色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故事,更像是创意写作的产物,深受编剧和导演个人意志的影响,而非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角色的塑造痕迹过于明显,缺乏真实人物应有的鲜活感和自然性。
在主线情节上,《日掛中天》无疑是创意写作的典型产物。创意写作往往热衷于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制造冲突。就拿《日掛中天》的情节模式来说,单独看就是:男主角曾对女主角有恩,女主角却选择离开男主,投入他人怀抱,男主角随后找上门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女主角该如何应对?按照这种套路,可以轻松炮制出成千上万个故事。然而,这些故事本质上并无新意。创意写作的泛滥,正在侵蚀真正有深度的创作。
在角色塑造方面,《日掛中天》遵循的是典型的创意写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进行实地采风,也不必深入观察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它采取的是一种拿来主义,直接借鉴和套用已有的角色塑造套路,将这些现成的模式移植到新角色身上。因此,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角色,往往显得机械化,缺乏真实感,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编剧和导演的个人色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文人特有的气质和风格。
倘若现实生活里真上演这般情节,不同角色的命运轨迹又将如何演变呢?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审视《日掛中天》这部作品,便不难察觉,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性格皆似那读书人,透着一种静谧、内敛的气质。他们沉静寡言,惯于在内心深处不断探寻,却不喜将情感与思绪轻易吐露。一句简单的话便可化解的误会或开启的对话,他们却选择沉默以对,任由这份静默在影片的130分钟里缓缓流淌。
因此,那些依靠创意写作套路塑造出来的刻板角色和千篇一律的故事,往往缺乏真实感,进而在现实主义的层面上失去了意义。真正出色的角色创作,应当让观众在看完之后,恍然大悟,感叹道:“这就是我生活中认识的某某某。”优秀的作品角色,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而那些劣质的作品,则只能依赖创意写作来掩盖其不足。
![]()
我们来聊聊张颂文和辛芷蕾的演技吧。他们在表演中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张颂文以其细腻的情感处理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总能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充满了故事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角色的内心世界。而辛芷蕾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爆发力著称,她在镜头前的表现力极强,无论是情感爆发还是细腻的情感变化,她都能精准把握。两人在合作中相互辉映,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张颂文擅长演绎那种畏畏缩缩的中年油腻大叔形象,这次也不例外。然而,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那些中年大叔的角色性格往往更加丰满,这为张颂文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一次,由于剧本本身的缺陷,男主角的性格显得十分单薄,需要演员依靠自身的表演功力去充实。然而,张颂文在这方面的不足也立刻暴露无遗,他的表演似乎难以弥补剧本带来的先天不足。
在《日掛中天》中,张颂文所饰演角色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征在剧本中并未通过大量独立桥段进行深入刻画,而是寄望于演员凭借精湛的表演来展现。然而,遗憾的是,张颂文似乎未能充分通过表演来诠释角色的性格特质。如果张颂文的粉丝坚持要为其辩护,可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日掛中天》中,张颂文饰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性格?是工人、农民、富二代,还是其他职业身份?
顶级的表演,是演员一登场,便自带角色背景与职业特质。无需编剧多言,演员自身就能将其完美诠释。《日掛中天》的剧本在这方面确实着墨不多,然而,恕我直言,张颂文的表演功力,似乎还不足以完全驾驭这样的角色设定。
辛芷蕾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剧本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未能提供女主角的背景经历和过往职业特征。她是女大学生,是与黄毛厮混的中学辍学生,还是其他身份,完全无从知晓。然而,这些都需要辛芷蕾通过当下的表演来诠释角色的过去。这无疑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属于典型的“剧本不给力,演员来补救”的情况。很遗憾,辛芷蕾似乎也未能很好地驾驭这一挑战。她只能中规中矩地演绎一个开店的女老板或带货女主播,难以展现出角色更深层次的复杂性。
在《日掛中天》中,辛芷蕾的表演显得十分呆板,让观众难以捕捉角色的真实性格,只能看到她始终一副苦瓜脸。然而,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辛芷蕾展现出了非凡的灵气,尤其是那种显而易见的野心。例如,在宫斗剧中,她能够将角色的野心赤裸裸地展现在脸上。但在《日掛中天》里,她不仅无法在角色脸上体现出应有的性格特质,甚至只能依靠全程木讷的表情或偶尔的大声哭泣来掩饰演技上的不足。
呆板的演绎,让角色失去了应有的鲜活感。《日掛中天》仿佛是两个木偶,被编剧和导演肆意摆弄,念完了长达130分钟的台词。而操纵着编剧和导演的,又是创作中那些投机取巧的元素。《日掛中天》的糟糕与毫无价值,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文/马庆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