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开营
相关付费文章:
热门专栏:
![]()
*本书为文穴第51期共读书目
这两天快速读完之后,先汇总来谈谈第一感受。
就是他在表达什么?或者说他是否侧重于自我表达?
读拉斯洛的时候,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他通过不同的声音进行表达(这是非常现代性的一点,回溯《荒原》),所以他的文本在某种意义上非常具有戏剧味道,可以说经常是有表演的成分,尤其是运用独白的方式,尤其是Speak 这一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很容易被带入他叙事情绪中(正如听一个情绪激动的人阐述他的感觉和经历),也便是他的叙事手法:现实和自己的情绪感知融合在了一起,一股脑儿扔给你。
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这种作品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它的现实感知非常混乱,完全不像传统故事那样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你可能第一感受是“不正常”,但第二感受是,这种“不正常”源自于什么?
我以为是静态的意识流,或者说在静态中传递大量感受,并通过一个主观叙事声音来阐述故事。
而且,可能悄然间这种静态的意识流又开始涌动起来,静态逐渐会变成动态,你发现故事情节在他悄无声息的阐述中变化,以至于你需要倒回去阅读。
原因就在于他的表述更侧重呈现自身的主观世界。
用大白话说就是,他不是在讲述客观世界里的人和事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表达自己主观世界里的思考、感受和表达,而在某时某刻它可能是静态的,但是他并不保证叙述永远如此,流动和变化随时发生,由此抽走了读者的参照物,使得读者不得不费劲脑汁儿跟上叙事者。
因此,他笔下的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主观意象。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是现实的,很多意象可能关乎过去历史、关乎想象、也关乎可能的未来。
在这个层面上,他的表达是超越现实的,或者说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但在他的文本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元素,比如911事件、尼采抱马痛哭以及一些具象的故事。
这些现实元素与他完全主体化的空间又有所不同。它们看上去像是本质性的东西,但是实际上也缺少那种实质感,因为被融入到他主观的叙事中,由此现实性也被抹去。
但如果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或者这部小说集,它的整体都是串联在一起的,仔细读你能读出来,它并非碎散的短篇合集,而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阐述接近的话题和情感。
通过小说的各个篇目,作者隐身其后,在一个个小剧场中描绘和演绎故事、扮演角色,来阐述自己的困惑、浇胸中的块垒,或者揭示他对世界的观感。
整体读完之后,我有一个非常具象化、非常清晰的感受,这个感受给了我两点启示:
01 他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传承了一种荒诞派,或者类似于卡夫卡的风格和叙事方式。这点实际上短篇更容易感受到。
02 这里面有一个创伤性的点非常强烈。这个创伤性的点和东欧历史有没有关系?我觉得必然是有的。当然,在这本书的某些篇目里,这种感觉可能不是特别强烈,反而更涉及一种原有的东西(后苏联)时期东欧包括,尤其是世纪之交一种崩溃后的现代秩序再崩溃瓦解的状态。
正如苏联解体后的911。这种创伤感,或者说不确定性的惶恐感,是极为清晰的。当然,接下来我们可以再细读。
⬇️了解更多作者的读书笔记⬇️
作者:栩
编校:Lenny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
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