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汪鸿雁,中国外文局局长常勃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作主题演讲。本届论坛以“科技引领 智启未来”为主题,汇聚知名学者、多国驻华使节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科技驱动与未来发展,共同研讨中国企业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讲好共赢故事。
![]()
![]()
![]()
![]()
论坛期间,发布了“第八届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中核集团两项案例上榜。其中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办、中国记协国际部以及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支持,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联合中国核电、秦山核电、福清核电、漳州核电、海南核电、华龙国际等单位共同开展的《打造核美家园!助力核能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国际传播案例被评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类” 优秀案例,并入选2025年度“十大优秀案例”;中国核建海外业务发展“领头雁”中核二二申报的《从守护“光明”到打造“生命之河” 中核集团用心讲好中东两国友谊故事》案例被评为“文化交融与价值共创类”优秀案例。
![]()
论坛设置圆桌对话环节,中核二二从融合互鉴搭建品牌桥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深度赋能,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为路径传递品牌温度、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与多位优秀企业代表围绕“以中国企业新形象共赴现代化征程”进行了分享、探讨。
据了解,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创设于201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对外宣介中国企业、提升企业全球形象的智力支持平台、交流互动平台、信息分享平台和传播推广平台。
![]()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核集团用技术实力赢得信任,用共享理念凝聚共识,致力于用清洁能源实现“双碳”发展目标,在核能、核技术应用、核安全等领域打造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以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城市服务为主线,打造了一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丰硕成果。
中核二二是中核集团成员单位“走出去”的先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从东南亚到中亚,从非洲到中东,深耕海外市场40余年,并以“硬联通”为基础、“软联通”为纽带、“心联通”为路径,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与中国温度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案例详情
打造核美家园!
助力核能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案例摘要
为全面展现中国核电从自主创新到全球引领的发展历程,彰显“中国方案”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价值,中核集团围绕五大核心事件开展系列国际传播活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十周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访华调研“玲龙一号”、秦山核电开工40周年暨“和福一号”发布、“走读中国·‘核’你一起看华龙”媒体行、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从回溯历史到展望未来,“双龙腾飞,和和与共”的宣传品牌格局正逐步形成。
此次系列国际传播活动整合全球300余家主流媒体、网络正能量骨干及国际参与者资源,通过技术解读、实地探访、人物叙事、科普互动等多元形式,系统传递中国核电安全、绿色、高效、多元的发展理念。累计实现全球传播量超6亿次,其中海外传播量超2亿次,有效夯实了中国核电“国家名片”的国际认知,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案例▼
核心传播案例及深度成效
华龙国际媒体行:
“国家名片”的实地感知传播
2024年10月22日至25日,在集团党组部署及中国记协指导下,“走读中国·‘核’你一起看华龙”媒体行活动举办。活动组织新加坡《海峡时报》、韩国中央日报、德国电视二台等外国驻华媒体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走进华龙国际、福清核电基地、漳州核电基地,实地探访华龙一号技术创新、运营管理与批量化建设成果。
![]()
活动在华龙国际召开主题新闻茶座,由技术专家系统解读华龙一号安全性、经济性;在福清核电参观模拟机房、核工业科技馆,一线员工分享运行、维修故事;在漳州核电考察智慧工地、模拟沙盘,展示批量化建设的标准化与智能化优势。同时针对外媒关注焦点,重点讲解“华龙一号”满足OECD安全标准、WANO运营指标领先等国际认可依据;支持外媒以Vlog、电视新闻、文字通讯等多元形式报道,鼓励“第一视角”呈现真实体验,并提前划定非涉密参观区域,审核双语讲解材料,对技术人员开展口径培训,在满足媒体知情权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
![]()
瑞士《新苏黎世报》称“中国核电技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韩国中央日报聚焦“建设周期缩短、成本优势显著”的国际竞争力,西班牙埃菲社点赞“批量化建设提升全球能源供给效率”。新华社《“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被全球超200家媒体转载,CGTN专题片海外播放量破千万,GLOBALTIMES在X、Facebook平台发布的相关内容互动量超50万次。外媒实地见证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累计发电超3000亿度、漳州基地15台机组批量化建设等成果,为后续技术输出提供了“可视化证据”,增强了国际市场信任度。
格罗西访华调研:
小堆技术的国际标杆确立
2025年4月,应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邀请,IAEA总干事格罗西到访中国,首站即走进中核集团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实地考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工程,并见证《中国小型模块堆通用用户要求文件》发布。
格罗西公开表示“中国通过大规模建设核电站及推广小型模块堆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能源解决方案”,明确点赞“玲龙一号示范工程为全球小堆发展树立了标杆”,该评价被全球主流媒体广泛引用。文件发布被ABC、雅虎财经、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重点报道,认为其“确立了中国在小堆开发应用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为全球小堆技术标准化提供了“中国模板”。多个土地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通过IAEA表达合作意向,关注“玲龙一号”在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场景的定制化应用,推动中国小堆技术从“示范”向“输出”跨越。
秦山40周年暨“和福一号”发布:
全产业链自主的国际印证
2025年3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40年间,秦山核电从“零的突破”发展为拥有9台机组、年发电量520亿千瓦时的“核电摇篮”,累计安全发电8600亿千瓦时。同期,我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发布,首批商用堆产碳14同位素正式上市,打破海外长期垄断。
![]()
此次融媒体活动全球传播规模创造新纪录:国内外媒体报道达5685篇,雅虎、福克斯、华盛顿每日电讯等300余家国际媒体转发,全球传播量超1.4亿次,其中国际阅读量突破8000万次。《环球时报》英文版专题报道秦山从“技术跟跑”到“标准领跑”的跨越,被外媒评价为“中国核工业自主化的缩影”。秦山核电“连续安全运行677天”“核能供热覆盖3个小区”等案例,成为国际核电运营管理的参考样本,“和福一号”则标志着中国核技术应用进入品牌化输出阶段。
“华龙十年·中国方案”融媒体活动:
自主技术的全球公信力构建
2025年5月,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迎来双重关键节点:5月7日,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建设十周年;5月14日,该机组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累计发电达37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000万吨,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安全性与先进性。作为中核集团文化品牌月核心活动,“走进新国企·向新向绿向未来·华龙十年”融媒体开放活动同步启动,成为展示中国核电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
此次活动获人民日报及海外版、新华社客户端首页重点刊发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7档核心节目密集播报,求是网、科技日报等中央级媒体转载超3500篇,全网阅读量突破7000万。其中环球网“邂逅中国爱上中国”主题报道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实现全国范围二次传播。、快手热榜,阅读量近5000万,讨论量超1700次,原创内容达6380条。网络骨干发布的《中国核电凭啥能强势逆袭》《华龙一号—六边形战士》等作品,以通俗语言解读技术原理,有效降低国际公众认知门槛。海外媒体聚焦“华龙一号”41台在建机组的批量化规模、自主知识产权占比等核心亮点,纷纷评价其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选项”,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核电的国际技术话语权。
“魅力之光”科普活动:
核能认知的国际桥梁搭建
2025年8月,第十三届“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暨国际公众沟通活动在海南举办。作为国内顶尖核科普品牌,活动累计吸引700多万公众参与,本届新增19国海外参与者,通过科普讲座、基地探访、互动实验等形式,推动核能知识普及与国际公众沟通。
![]()
此次活动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传统媒体层面,撰写活动通稿与侧记,邀请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转载;新媒体层面,制作“夏令营日记”vlog、开营直播,设置魅力之光遇见核能的N种方式话题,人民政协网牵头开展抽奖互动;国际传播层面,推送中英双语视频至集团海外平台,环球时报专版同步在官网首页推荐。组织核科学院士、核电从业者、科普专家组成团队,以“剥洋葱”式沟通法回应公众关切,针对“核电安全距离”等问题拆解核心焦虑,用通俗语言解读技术原理。并挖掘真实故事,通过青少年视角传递核能的“温暖力量”。
活动全媒体曝光量突破3亿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1.2亿、讨论量5.3万次,短视频观看量超60万。环球时报外籍记者体验日记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海外平台转发量超10万次。外国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核电基地生态环境、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在社交平台分享“核并不可怕,能造福人类”的感受,带动国际公众认知转变。活动被IAEA评价为“核能公众沟通的国际典范”,多个国家表达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的意向,推动中国核电科普经验的国际化分享。
从守护“光明”到打造“生命之河”
中核集团用心讲好
中东两国友谊故事
案例摘要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中核集团下属中核二二是中国最早一批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企业,深度践行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09年进入东帝汶市场以来,以承建其国家电网这一标志性工程为起点,到2025年8月开工建设瓦图瓦莫多布灌溉工程建设项目,从“点亮”东帝汶到打造“生命之河”,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东帝汶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获得东帝汶国家总理、政府官员和民众等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本案例详细阐述了中核二二在东帝汶因地制宜,通过共同经营推动价值共创、系统化的跨文化管理化解文化差异冲突、创新性的国际传播塑造中国企业良好形象的全面实践,相关实践成果获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逐步实现“中核”品牌、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案例▼
中核二二具有丰富的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经验,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将东帝汶视为拓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目标市场。
![]()
▲东帝汶国家电网工程
2009年2月,中核二二成功中标东帝汶国家电网项目,这一被誉为东帝汶“三峡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为公司打开了东帝汶市场的大门。项目的高质量履约,为中核二二赢得了良好信誉和声誉,为后续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12月,中核二二东帝汶分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从项目执行向长期属地化经营的战略转变。2025年8月16日,中核二二承建的东帝汶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东帝汶瓦图瓦莫多布灌溉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
▲东帝汶瓦图瓦莫多布灌溉工程建设项目效果图
中核二二以跨文化融合为基石,以本土化运营为路径,以创新传播为桥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规划、有特色、有温度的形象建设举措,将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标准与尊重包容、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东帝汶各界,最终实现企业与东道国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国际形象建设行动
中核二二的国际形象建设行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市场开拓、项目执行和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体系。
坚持文化交融,筑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基
在40余年的海外经营中,中核二二深刻认识到,文化差异是最主要的“软风险”之一。为此,公司主动作为,将跨文化管理从被动应对提升为主动引领,为企业长期发展注入“永续动力”。
![]()
▲中核二二在东帝汶商学院开展招聘会
全面推进“共富”战略
建立属地人才库,实现人员集约管理。中核二二建立属地化员工考核与退出机制,规范属地化人才的“选、用、育、留”。同时,以中方员工“传帮带”为主要形式培育了大量属地工人,并带动他们学技术,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为解决当地民众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不仅降低了项目成本,更直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劳动力素质。截至2025年8月,中核二二东帝汶分公司外籍员工占比稳定在30%以上。
管理参与本土化。在项目决策中,注重听取当地管理人员的意见。例如,在招聘和解聘当地员工时,借助当地社区有威望的“村长”进行沟通协调,有效缓和了劳资矛盾,增强了管理的接受度。
供应链本土化。在符合项目标准和成本效益的原则下,优先采购当地合格的建材和服务,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精心培育“海内外一家亲”的融合文化
内部文化共建。中核二二着力打造“家”文化,让中外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邀请外籍员工及家属参加写福字、包饺子、制作月饼、文艺表演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中方员工也积极参与东帝汶独立日等当地重要庆典,以示尊重和融入。
双向沟通机制。建立定期的中外员工座谈会、班前会交流制度,设立意见箱和现场投诉办公室,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及时化解误解和矛盾。推行“厂务公开”,在薪酬、奖惩、重大事项上保持透明,增强员工的公平感和信任感。
创新文化传播,搭建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互鉴之桥
中核二二将文化交流视为提升国际形象的“巧实力”,通过精心策划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帝汶有效传播。
![]()
▲“遇见·核美”校园推介暨科普活动
语言为媒,深化文化理解
与东帝汶商学院孔子课堂建立长期合作,开设“核你一起学中文”系列课程,不仅教授汉语,还融入剪纸、书法、中国歌曲、传统节日故事等文化元素。这些课程面向员工和社区开放,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连续多年在联合国“国际中文日”期间,举办“中文之美 世界共享”主题活动,有效激发了当地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兴趣。
节庆为介,促进情感共鸣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化表达,使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不再是封闭的内部庆祝,而是开放的文化展示平台。例如,春节期间的“带着国旗司旗去旅行”图片征集、“海外人的一天”摄影记录、“青春诗会”等活动,既抒发了员工的爱国爱企情怀,也通过社交媒体向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的活力与人文关怀。通过参与和共庆当地节庆,如主动参与东帝汶的点灯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民众共同庆祝,拉近心理距离。
![]()
▲“‘核’你一起过六一”主题关爱活动
责任为先,传递企业价值
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展现“中核”担当。通过捐赠教育设施、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东帝汶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每年儿童节组织开展“‘核’你一起过六一”主题关爱活动,慰问当地福利院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用心传递中核温暖。
深化友好交流,增进互惠互信。借助在东帝汶电力行业深耕多年的优势,积极与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东帝汶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等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商务交流、校企共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文化融合延伸到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及社会责任中,拓展战略协作“朋友圈”。
打造传播精品,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持“内容为王、渠道创新、精准施策”,打造一系列既有中国韵味又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文化产品。
聚焦真实故事,打造融媒体传播精品
拍摄短视频《点亮东帝汶》以普通建设者的视角,讲述公司员工13年如一日参与电网建设的感人故事,情感真挚,易于引发共鸣。纪实报道《做“海丝”友邦的“光明使者”》则深入挖掘了项目背后的技术攻坚和人文交流细节。
积极与央视、人民日报、凤凰卫视、中新社、环球时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东帝汶国家电网等项目多次接受专题报道。特别是在东帝汶总统访华等重要节点,策划的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平台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布局社交媒体,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
充分利用中核集团已有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全球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发布针对东帝汶及东南亚地区受众定制的多语种内容(包括德顿语、葡萄牙语内容),展示项目建设进展、员工风采、文化交流活动等。
![]()
▲东帝汶国家总理出席瓦图瓦莫多布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策划公众开放活动,开展面对面交流互动
将项目重要活动、工程重大节点转化为交流互动平台。例如,结合分公司搬迁仪式、瓦图瓦莫多布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开工、“携手共建清洁世界”环卫设备交付、阿拉斯道路项目开工等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东帝汶政府官员、中国驻东大使馆代表、当地媒体、社区民众、学生等出席、观摩,进行零距离交流,增进当地社会各界对公司的直观了解和信任。
与东帝汶规模最大、排名第一的私立大学——东帝汶商学院建立常态化联系,2024年12月和2025年3月,联合东帝汶商学院孔子课堂开展了两次针对东帝汶大学生的推介会、科普活动。
积极利用有限资源,邀请中国援东医疗队,为中核集团所属中核二二东帝汶分公司中外员工及外籍员工家属开展健康义诊活动,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独特魅力,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切实的医疗服务,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格局。
中核二二通过将跨文化管理作为核心能力,将民心相通作为根本目标,成功将一座座电塔、一条条道路,构筑成了连接中东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也让“一带一路”这条幸福路、发展路铺得更宽、更远。
从梦想到交付:全球核能迎复兴,中核集团WNE展实力!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 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 投稿系统
![]()
作者 | 王敏涛 刘梓璇
责编 | 王思淇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
![]()
喜欢就“ ”和“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