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影视行业可谓是热闹非凡,而阿里减持博纳影业这一事件,更是激起了千层浪。
据博纳影业发布的公告显示,浙江东阳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在2025年8月29日至10月20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合计减持1620.22万股,持股比例从6.1787%降至5.0000%,正式退出持股5%以上股东行列,此次套现金额超过1亿。
其实,阿里与博纳影业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博纳决定从美股私有化时,阿里就参与其中,成为私有化天团的一员。在2017年博纳影业25亿的A轮融资中,阿里影业更是领投资本之一。此后多年,阿里一直是博纳影业的重要股东。
如今,阿里影业选择减持,这一转变不得不让人深思。
财报揭开遮羞布
想当年,阿里影业可是意气风发,参与出品发行了一大堆知名影片。
以《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为例,这些电影凭借其深刻的社会题材和科幻情节,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影片,也让阿里影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从2025年最新财报来看,阿里影业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从整体营收数据来看,虽然阿里影业在2025财年实现了收入67.02亿元,同比增长33%,归属于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8%,经调整EBITA盈利8.09亿元,同比增幅61%。
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深入各个业务板块,却能发现不少问题。
一来,电影票务业务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2025年上半年,阿里影业旗下“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录得收入约12.3亿元,同比仅增长7%左右。由于同期合并了大麦的演出票务业务,若剔除大麦并表因素,核心电影票务业务(淘票票)实际上出现增长乏力甚至小幅下滑,与2024财年同期高达76%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一方面,一些新兴票务平台,专注于小众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票务服务,满足了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而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属于淘票票的用户。另一方面,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电影票务市场的竞争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淘票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二来,投资制作和宣发业业务,同样表现不佳。在投资制作方面,虽然阿里影业参与出品、发行了多部影片,像《抓娃娃》《默杀》《封神第二部》等,但这些影片的市场反响和票房表现参差不齐,无一进入年度票房前五,最佳成绩《抓娃娃》仅列当年第四,且与榜首差距高达60亿元以上。而且部分影片由于内容质量、市场定位等问题,未能取得预期的票房成绩,导致投资回报率不高。
在宣发环节,随着短视频等新兴宣发渠道的崛起,传统的电影宣发模式受到了挑战。阿里影业在适应新的宣发趋势方面,似乎步伐稍显缓慢,宣发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以电影《默杀》为例,抖音点赞TOP视频仅320万,话题#默杀#播放量只有11亿。对比同期小成本竞品《怒杀人》靠#你能忍到第几秒挑战#拿下36亿播放。
此外,在成本控制方面,阿里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包括演员片酬、场地租赁、特效制作等方面的费用都在持续增加。阿里影业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2025上半年,阿里影业单片平均制作成本突破2亿元,同比提升三成。但同期公司主控项目的加权ROI(未计资金成本)仅2.4%,远低于行业平均12–15%。高成本投入未能转化为相应票房,是电影内容分部利润骤降91%的核心原因。
营收亮眼只是“并表美颜”,淘票票停滞、内容亏损、宣发落伍、成本飙升才是真实底色。
群雄逐鹿,腹背受敌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市场的不断扩张,影视行业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
先从内容制作能力来看,光线传媒一直以来都以打造青春、动画等题材的优质内容著称,像《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
华谊兄弟则凭借多年的行业积累,拥有强大的明星资源和创作团队,能够制作出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影片,比如《芳华》,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时代的深刻描绘,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相比之下,阿里影业虽然在近年来参与了不少影片的制作,但在内容的深度和创新性上,似乎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抓娃娃》,被指“笑点靠网络段子拼盘”“主角动机随意切换”,人物成长线被批评为“为了反转而反转”。
从在线票务市场份额来看,猫眼电影凭借与美团的紧密合作,在用户流量和市场份额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据电影请报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猫眼电影以60%的市占率排第一,为了在线票务市场的领跑者之一,而淘票票以35%市占率紧随其后。
在影视制作和发行领域,像中国电影、光线电影等公司,也在市场份额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中国电影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2024年出品影片占国产片总票房约70%,9部冲进年度前十,手握进口片专营权,发行端一家独大。而光线传媒则是动画赛道霸主,《哪吒2》《小妖怪》系列贡献显著,2025年国产动画票房市占率约45%。
相比之下,阿里影业虽然有钱、有平台,却缺少“内容控盘+流程工业+硬发行+品牌心智”四大核心资产,依旧扮演财务投资人角色,难以在传统巨头把持的“制作—发行—放映”闭环里掌握话语权。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腾讯影业依托腾讯集团的强大资源和平台,在影视行业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腾讯影业注重打造精品内容,通过推出一系列热门剧集和电影,如《庆余年》《你好,李焕英》等,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观众,其品牌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
而阿里影业虽然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与腾讯影业相比,在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观众对阿里影业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其背后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而对其自身的品牌特色和优势,了解相对较少。
对比中国电影、光线、腾讯,阿里影业只做到参与,没做到“出彩”。
趋势在前,路在何方
![]()
当下,影视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阿里影业需积极就变,方能不掉队。
其一,精品化与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对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影视公司必须更加注重作品的品质和创意,打造出更多精品之作。
阿里影业需加大优质剧本的筛选和开发力度,汇聚更多优秀的创作人才,打造具有阿里特色的精品内容矩阵。例如,通过深入挖掘社会热点、文化内涵和人性故事,创作出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作品。
其二,AI技术的发展为影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I不仅可以生成复杂的视觉效果,辅助编剧进行剧本创作、分析,还能在剪辑、演员选拔推荐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阿里影业应加大AI技术的投入,探索更多AI与影视创作、宣发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比如,利用AI分析观众的观影数据和喜好,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通过AI技术进行虚拟拍摄、特效制作,提升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其三,线上线下融合以及个性化观影体验成为主流趋势。观影场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院和家庭,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更多场所获得沉浸式观影体验。
阿里影业应进一步加强淘票票与线下影院的合作,优化线上线下观影服务体验,打造一体化的观影生态。例如,通过淘票票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如定制观影套餐、专属观影活动等;利用VR、AR技术开发线上虚拟影院,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如今,阿里影业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也迎来了影视行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只要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和创新,就有望突破困境,实现新的发展,成为下一个影视行业的领军者,而不是简单地成为下一个“万达电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