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49米高的驾驶室里
操作庞大的桥吊
让吊具精准地对准集装箱锁孔
误差不能超过2厘米
这就是竺士杰的工作
从最初连操作杆力道都握不准的新手
到如今出版行业操作指南的“大国工匠”
他始终相信:
“要干,就干到极致”
近日
2025年浙江省“最美家庭”
名单公布
竺士杰家庭
榜上有名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
这个三代同堂之家的“最美”
藏在每一个相伴相守的平凡日子里
![]()
2025年浙江省“最美家庭”名单
高空二十载
他把“坚守”磨成“指南”
1998年,竺士杰被宁波港集团公司第一批招录,成为一名码头工人。刚工作时,他每天第一个上机,最后一个下机,白天在桥吊驾驶室苦练,晚上研读机械原理、力学知识,详细记录每次操作的心得与参数。
“别人觉得开桥吊就是个技术活,但我觉得是门学问。”凭着这股钻劲,他将多年经验提炼成《竺士杰工作法》,经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后,成了行业里的实用“宝典”,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桥吊司机。
![]()
竺士杰向徒弟们传授工作技巧
后来,他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带着工友啃下20余项技术难题。优化工艺、缩短流程、改进方法……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作业效率。
![]()
竺士杰在北仑工人大思政课上宣讲
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荣誉接踵而至,竺士杰却总是憨厚一笑:“就是把平凡事做扎实了。”
她在身后
撑起一片踏实的天
竺士杰能够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离不开妻子杜银泊的默默支撑。
同在码头行业工作的杜银泊,每天与繁杂的数据和流程打交道,下班回家后立即切换角色,成为家里的“大总管”——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她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经常加班攻关技术难题,我就守好后方呗。”杜银泊笑着说。婚后十余年,夫妻俩遇事有商有量,彼此包容,成了家里的“双支柱”。
![]()
竺士杰一家三口
孝在朝夕
一屋三餐暖
走进竺士杰的家,那份流淌在日常里的亲情,自然而暖心。年逾七旬的父母始终与小两口同住,洋溢着三世同堂的圆满。
杜银泊下班回家,门一开,总是人未到声先到:“爸、妈,今天感觉怎么样?”她心里有本清晰的账:婆婆爱吃软烂的,买菜时总不忘带上一把香蕉、几个熟透的番茄;公公牙口不好,她炖汤总会多花些时间。这份体贴,让邻里看了都忍不住夸。
竺士杰虽然工作繁忙,也总从缝隙里挤出时间,陪父亲在楼下走几圈,听母亲唠叨家长里短、街坊趣事。这些看似平常的陪伴,恰是老人晚年最珍贵的幸福。
家风如雨
女儿接过了“勤”与“善”
好家风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女儿在父母的影响下,早早懂得了“勤”与“善”的意义。她的“校优秀学生”奖状贴满了墙面,见到邻居拎重物会主动搭把手,同学遇到学习难题她也耐心解答。
“人勤则健,家俭则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朴实的家训,已经融进了这个家庭的日常点滴。
![]()
竺士杰陪女儿读书
竺士杰一家的“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深夜钻研技术的那盏灯光里,在递给老人的那碗热汤中,在女儿捧回奖状时闪亮的笑眼里。
它像极了我们身边无数普通家庭的模样——有人专注耕耘,有人用心持家,彼此扶持,用日复一日的踏实,把“幸福”过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来源丨记者 邹诗琪 通讯员 罗静
编辑、一审丨姚雪娇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谢挺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