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人们谈论AI芯片与个人电脑处理器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英伟达和英特尔两大巨头。前者几乎主导了全球AI算力市场,占据接近九成的份额,单季度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收入便高达411亿美元。
2. 后者则长期稳坐CPU领域的头把交椅,曾是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相较之下,AMD一度深陷“显卡打不过英伟达、CPU拼不过英特尔”的困境,被外界戏称为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企业。
3. 然而,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发布,所有质疑声都悄然退去:该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2.5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贡献了43.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2.3%。
![]()
4. 更为惊人的是,自10月以来,其股价累计上涨56%,市值暴增超过1000亿美元,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
5. 面对两大行业巨擘的双重挤压,AMD却实现了业绩与资本价值的双重飞跃。它究竟是如何突破重围?又凭什么在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中撕开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道?
6. 11月5日公布的2025年Q3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整体营收超出预期,而是数据中心板块的强劲表现。
![]()
7. 支撑43.4亿美元收入的核心动力,正是Instinct MI350系列GPU的大规模推广以及服务器市场份额的稳步攀升。
8. 回顾数年前,AMD在AI加速芯片领域几乎毫无存在感,整个市场由英伟达H100 GPU牢牢掌控。
9. 据富国银行统计,英伟达在AI加速器市场的占有率常年维持在80%至90%之间,形成了近乎绝对垄断的生态壁垒。
![]()
10. 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使下游企业陷入被动局面——无论是云服务提供商还是大模型研发机构,在构建算力基础设施时几乎只能依赖单一供应商。
11. 不仅要承担每张H100超25000美元的高昂售价,在供货紧张时期价格甚至飙升至3万到4万美元一张,还需承受因供应链集中带来的交付延迟与不确定性风险。
12. 加之AI应用落地节奏未达预期,许多企业的投入回报率偏低,昂贵的算力支出成为沉重负担。
![]()
13. 市场迫切呼唤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既能显著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又能实现供应链多元化以增强韧性。而AMD恰好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
14. 自10月以来,利好消息接连不断:先是与OpenAI达成6GW算力的战略合作,随后又斩获甲骨文5万颗MI450系列GPU的巨额订单。
15. 在财报后的分析师会议上,AMD进一步披露,OpenAI首GW部署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这项合作未来几年有望为公司带来逾千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
16. 头部科技企业的选择已释放明确信号——AMD的Instinct平台及其ROCm软件生态,已具备成熟的性能表现与成本优势,不再是边缘化的备胎选项,而是真正具备正面抗衡能力的技术力量。
17. AMD此次突围的关键武器在于极致性价比,而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演变的深刻洞察。
18.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迭代速度放缓,算力需求重心正从高功耗、高精度的“训练阶段”,转向强调低延迟、高并发、大规模部署的“推理阶段”。
![]()
19. 这一结构性转变使得芯片竞争不再单纯比拼峰值算力,内存带宽、存储容量与能效比逐渐成为决定性指标,而这恰恰是AMD长期以来积累的优势领域。
20. 以Instinct MI300X为例,其单卡HBM3内存带宽高达192GB,远超英伟达H100的80GB水平。
21. 这意味着在实际推理任务中,一张MI300X即可处理原本需2至3张H100才能完成的模型负载,从而大幅节省服务器数量、配套CPU资源、机架空间及电力消耗等系统级开销。
![]()
22. 在定价策略上,AMD展现出更强的价格竞争力。早期市场分析显示,MI300X的售价仅为H100的一半甚至更低。
23. 云服务商RunPod的实际测试数据更具说服力:在低延迟与高吞吐场景下,MI300X的Tokens/Dollar(单位美元生成Token数)表现全面领先H100,最高优势可达33%。
24. 对企业而言,同等预算可获取更多有效算力,或在相同算力需求下大幅压缩支出,这种经济吸引力极具颠覆性。
![]()
25. 实际上,AMD当前在AI芯片市场的战略布局,与其当年挑战英特尔CPU霸权的路径高度相似。2016年,AMD在x86处理器市场的份额尚不足18%,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
26. 2017年,Zen架构横空出世,AMD凭借更优的核心数量与更高的性价比,推出性能超越同级竞品的产品。
27. 到2019年,基于Zen2架构的Ryzen消费级处理器与EPYC服务器芯片借助台积电先进制程工艺,在性能、能效和多核扩展方面实现全面反超,市场份额迅速回升至30%以上,如今稳定在约39%区间,成功重塑双寡头竞争格局。
![]()
28. 完成初步卡位后,AMD并未止步于“低价高配”的标签,而是持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29. 从平均销售单价(ASP)趋势看,自2012年起AMD芯片均价逐年上升,至2024年已接近翻倍;同期英特尔仅增长约30%。
30. 反观英特尔,毛利率持续下滑,2022年被AMD反超后,目前维持在30%左右;而AMD市值自2017年起一路走强,现已是英特尔的2.5倍,昔日追赶者已然完成角色逆转。
![]()
31. 然而,要在GPU领域复制CPU时代的成功,并撼动英伟达的统治地位,AMD面临的挑战远比当年复杂得多。
32. 最大的软肋仍在于软件生态体系——英伟达CUDA平台已吸引近600万名开发者,集成超过300个加速库和600余个预优化AI模型,构建起极高的迁移门槛。
33. 对企业用户而言,将现有AI框架迁移到AMD的ROCm平台,往往需要大量工程投入进行代码重构、性能调优与稳定性验证,隐性转换成本不容忽视。
![]()
34. 所幸的是,甲骨文、Meta、微软等主流云计算厂商已陆续宣布支持ROCm,为生态建设注入关键动能,但整体进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前路漫长。
35.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英伟达与当年停滞不前的英特尔截然不同。彼时AMD之所以能够逆袭,部分原因在于英特尔在研发上出现断层。
36. 2005年至2020年间,英特尔研发投入相对保守,2008至2013年研发费用率一度跌破15%,而AMD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高强度投入。
![]()
37. 如今的英伟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强产品周期,2025财年研发支出达129.1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2026财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达86亿美元,同比增速保持在40%以上,显著高于AMD与英特尔。
38. 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确保其在产品代际上始终领先,结合成熟的软件工具链与系统级整合能力,构筑了一道极为坚固的竞争护城河。
39. 面对AMD的强势进击,英伟达绝不会袖手旁观,未来可能推出专为推理优化的成本友好型芯片,或进一步开放CUDA部署流程,简化跨平台迁移难度,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
40. 因此,AMD若想彻底颠覆英伟达的主导格局,难度极高。正因如此,它选择聚焦HBM容量、内存带宽等差异化技术优势,精准切入细分市场,寻找突破口。
41. 尽管最终能否全面超越尚无定论,但AMD的崛起无疑已改写AI芯片产业版图,终结了“一家独大”的旧秩序,推动行业进入“一超多强”的新竞争时代。
42. 随着下一代MI450系列GPU的大规模商用部署,硬件层面的竞争将愈发白热化,而这正是整个行业所期待的变化——激烈的竞争将倒逼企业在价格、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上不断进化,最终促使AI算力成本下降并加速普及进程。
![]()
43. 从曾经被两强夹击的边缘角色,到如今在AI芯片战场开辟出独立赛道,AMD的成长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迁,依靠性价比打破垄断格局,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建立优势,并借助生态合作弥补短板。
44. 此前在CPU市场的成功经验,让它深刻理解如何在巨头阴影下博弈生存;如今在GPU领域的冲锋,则展现了即使面对更强对手,也能开辟新格局的可能性。
45. 对终端用户和广大企业来说,AMD的存在意味着更多元的选择权,不再被迫接受单一供应商的定价规则;对整个科技产业而言,这种良性竞争机制将加速技术革新步伐,让AI算力更快渗透至各行各业。
![]()
46. 或许AMD最终未必能取代英伟达成为新的王者,但它的逆袭历程已经证明:即便身处看似无解的垄断困局,只要方向正确、坚持创新,“后来者”依然有机会绽放光芒,甚至重塑行业规则。
47. 这或许正是AMD带给所有科技企业的深层启示——所谓的绝境,往往蕴藏着翻盘的最大契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