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口11月10日电 (记者牛良玉)近日,海口国家高新区正式公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试点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融资难题。据悉,方案聚焦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可降解新材料等园区主导产业,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探索“先支持、后转股、再退出”的创新支持机制,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方案指出,“先投后股”是海口国家高新区面向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新型支持方式。在“先投”阶段,园区以项目形式为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不超过项目总投入50%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二次开发等关键环节;在“后股”阶段,待企业达成市场化融资或上市条件后,前期支持资金可按约定转化为股权,形成政府与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
方案明确,“先投后股”重点支持在高新区实质性运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以及技术先进型企业。首期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50%。对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或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还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案公布前不久,海口国家高新区还推出“零租金”试点产业空间,面向符合园区重点培育发展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可降解新材料产业的生产或从事技术产品研究、开发、服务的企业,提供厂房、办公用房空间最长三年的免租优惠。这一套政策组合拳,将为优质项目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生态。
“‘先投后股’试点不是孤立政策,我们将与高新区已实施的"零租金"产业空间、人才引进、技术转化服务等举措协同发力,为企业提供从研发支持、空间保障到金融赋能的全链条服务,持续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海口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以此次方案公布为重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