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西北农村,最怕地里来这么一位不速之客,只要它在谁家田里安了家,这家人准要愁得整夜合不上眼,专挑夜深人静时出动,把平整的田地拱得高低不平,农民们咬牙切齿地叫它“地耙子”,说的就是中华鼢鼠。
昨天刚播下的种子,今早可能就少了一半;眼看着要成熟的庄稼,一夜之间就能消失大片,在那个粮食比金子还珍贵的年代,这样的损失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
它体型圆滚滚的,眼睛退化得几乎看不见,却配着一对异常发达的前爪,活像两把精钢打造的小铲子,就是靠着这对利器,它在土里穿梭自如,一小时能挖出三米长的隧道。
它们在地下构筑起纵横交错的通道网络,有的深达两米,绵延数十米,堪称地下宫殿,可这些工程却给农田带来毁灭性打击,作物根系被切断,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好好的耕地变得千疮百孔。
![]()
春季出苗时,被害的田地苗稀苗黄;秋季结果时,受灾的作物果少果小,这还不算,它们尤其偏爱块茎作物,经常把红薯、土豆整批拖进专门挖掘的“粮仓”里储藏。
在牧区,情况同样糟糕,牛羊踩进突然塌陷的鼠洞,轻则扭伤,重则骨折,据当时青海某县的统计,仅因鼢鼠洞穴导致的牲畜伤亡,每年就给当地牧民造成数万元损失。
![]()
为了对付这个地下破坏王,农民们绞尽脑汁,撒下拌了农药的粮食作毒饵,它嗅一嗅便不屑一顾地绕开;布下各种陷阱,它总能机灵地识别并避开;试着拉铁丝网围栏,它直接从地下两尺深处打个洞穿过去。
更让人绝望的是它的繁殖能力,一只母鼠每年可产两到三窝,每窝三到六只幼崽,幼鼠三个月后就能独立生活并开始繁殖,这种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让传统的灭鼠方法显得杯水车薪。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分析高原动物标本时,意外发现鼢鼠的骨骼成分异常特殊。
进一步的化验结果表明,其骨骼中钙磷比例恰到好处,富含锌、铁、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胶原蛋白含量更是高达20%以上,这些成分与传统名贵药材虎骨的成分谱高度相似,具有相似的药用潜力。
![]()
1990年,卫生部正式批准鼢鼠骨可作为新中药材使用,其功效被记录为“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息传出,这个昔日的“害兽”瞬间身价倍增,干骨价格从每斤二三十元一路飙升到三四百元,活鼠收购价也达到每只十到二十元。
不少农民开始转变思路,放下锄头,专门拿起捕鼠夹,从前是义务除害,现在成了增收门路,在甘肃定西,一些精明的农民甚至建起规模化养殖场,专门供应药材市场。
![]()
随着捕猎压力的增加,野外鼢鼠数量明显减少,田地里的祸患减轻了,但新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
生物学家们注意到,鼢鼠虽然对农业有害,但其挖掘活动客观上起到了松动土壤、促进有机物循环的作用,它们的废弃洞穴为蜥蜴、昆虫等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以鼢鼠为主要食物的狐狸、鹰隼等捕食者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在青海湖地区,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猛禽的巢穴数量在鼢鼠减少后下降了近三成。
![]()
同时不少外来者分不清鼢鼠与受保护的旱獭(土拨鼠),误捕误杀事件时有发生,有人因此受到法律制裁,养殖热潮中,很多缺乏技术的跟风者血本无归,鼢鼠对饲养环境要求极高,人工繁殖成功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
![]()
动物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的角色随着人类认知的改变而不断转换,鼢鼠泛滥本质是当地生态系统失衡的表现,而对其价值的开发利用,更需要科学规划和适度控制,如何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点,这场关于鼢鼠的变迁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了解了事情之后,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西北老家亲戚前年靠抓鼢鼠盖了间新房,以前这玩意儿可是祸害,现在倒成了‘地下黄金’!”
“生态链真不能乱动!我们这边鼢鼠快绝迹了,结果地里虫害反而变多了,老农民说它们其实也吃害虫。”
“科普太重要了!去年有人把草兔当野兔抓了被罚惨了,鼢鼠和旱獭长得也像,不懂真容易踩雷。”
“说个扎心真相:养殖场水太深!我叔投了八万养鼢鼠,最后卖骨头还没捕野生的赚得多,技术门槛比想象中高。”
“其实动物哪分好坏?人饿急了连田鼠都吃,现在生活好了反而讲究生态平衡了。”
在您的家乡,是否也有过这样令人又恨又爱的动物?它们或许曾经带来困扰,后来却被发现了独特的价值?期待在评论区聆听您的见闻与思考。
信源: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