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高速亏损的话题。中国有超过4亿辆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更是稳居世界第一,可过去8年里,高速公路系统累计亏损竟然高达6万亿元。另一边,著名旅游胜地张家界每逢节假日就人潮涌动、一房难求,但当地的旅游上市公司却在持续巨额亏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不禁让人疑惑:这些投入的巨额资金到底都流向了哪里?
先说说高速公路的亏损迷局。8年亏6万亿,这个数字确实足够震撼。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本来就不低,平原地区每公里造价大概5000万元;到了西部山区,因为要多修隧道和桥梁,每公里成本能飙升到3亿元。但高建设成本并不是亏损的主要原因,真正压垮骆驼的稻草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截至2019年底,全国收费高速公路的债务余额就达到了5.84万亿元,占所有收费公路债务的95%。拿2019年的数据举例,高速公路全年通行费收入还不到5000亿元,可总支出却超过1万亿元,这中间的差额大部分都用来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了;再加上占运营成本四成的养护费用,收入根本覆盖不了支出。
这种“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和美国主要靠燃油税养路的方式完全不同,直接导致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陷入了“越收费越亏损”的恶性循环。而且山区的高速公路维护成本更离谱,一场自然灾害可能就需要几百万元的维修费用,进一步加重了财务压力。
再看旅游业的尴尬困境,张家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它每年吸引着海量游客,可负责运营的张旅集团却一直亏得厉害。最让人唏嘘的是,投资25亿元建设的大庸古城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亏损近2.5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仅414万元,算下来日均门票收入还不到20元。
现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78.3%,光是偿还债券利息就已经让它不堪重负。造成这种“人气旺但财气不旺”的核心原因是,张旅集团并不拥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这些核心景区的门票收入权,它只能靠经营索道、环保车这些业务赚点有限的钱;而自主投资的大庸古城等项目又因为前期市场研判不足、缺乏核心吸引力,变成了吞噬资金的无底洞。
除此之外,张家界整体的旅游模式还停留在传统观光层面,没能跟上现在流行的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旅游消费趋势,游客来了大多是走马观花,消费意愿不强,自然带不动业绩增长。
把这两个案例放在一起分析,就能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高速公路的亏损暴露了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缺陷,过度依赖债务融资最终让财务压力压垮了运营;而旅游业的亏损则反映出盲目投资、盈利模式单一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说到底,这都是项目决策、资金管理和运营效率方面的系统性挑战。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旅游项目,投资时都不能只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建立更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公众能清楚看到资金的使用情况。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于高速公路系统,可以优化融资结构,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提高运营效率,严格控制养护成本;对于旅游业来说,关键是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比如增加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消费意愿。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透明的监管体系,确保公共资源能被合理利用,公众有权了解这些涉及巨额资金的项目运营情况。提高透明度不仅能增强社会监督,还能倒逼管理水平的提升。
未来,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必须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再陷入“投入越多,亏损越大”的怪圈。这些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任何大型项目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审慎的投资和高效的管理,只有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项目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让每一分投入都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