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人流如织,位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的“上海非遗客厅”,以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成为中外媒体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浏览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的过程中,一个黄浦小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松江刻漆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陈尹然。今年已是他第三次携作品登上进博会舞台。
点击视频,了解陈尹然及其作品《国色天香》的故事
今年进博会,陈尹然带来了新作《国色天香》。与去年以上海标志性建筑为主要内容的《海纳百川》不同,《国色天香》以传统花鸟为题材,展现了海派刻漆的重“艺”之美。
“从选题到完成,这幅作品花了近半年。”陈尹然介绍说,“画中牡丹开得正好,枝叶茂盛,两只鸽子在花丛里怡然自得,整体想表达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
![]()
看似典雅的传统题材,制作却充满挑战。陈尹然坦言,最难的部分在于鸽子身上的羽毛。“羽毛轻柔细腻,刻坏一笔就可能前功尽弃。”
为完美呈现鸽子形态,他两次向师傅王晓明请教:一次在动刀前反复练习,一次在收官阶段,谨慎处理腹下最后几笔。“越是接近完成,越要沉得住气。”他回忆道。
最终,《国色天香》以流畅线条、典雅配色与照人漆彩,成为他技艺进阶的见证,也走进了“上海非遗客厅”。
![]()
制作进行中的作品
![]()
制作进行中的作品
![]()
完工后的作品
陈尹然生在黄浦,长在黄浦。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底色。
他的艺术之路始于上海华山美院。2014年考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雕塑系后,他第一次接触刻漆,便被这种在漆面上“作画”的技艺深深吸引。
2017年毕业后,他留校进入王晓明大师工作室继续深造。仅一年后,他的两幅刻漆作品便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2018百花奖”银奖及优秀奖。如今,他已是松江刻漆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并在母校任教,完成了从学生到传承者的转变。
![]()
陈尹然为2024年进博会创作的《海纳百川》
“去年我为进博会创作的作品为《海纳百川》,通过石库门这一上海地标,展现从古城墙到外滩万国建筑群,再到东方明珠的城市变迁。”从陈尹然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海纳百川》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情感。运用大漆、瓦灰等材料,他在刻漆板上精心勾勒出上海的历史脉络——近处的九曲桥、湖心亭,中景的外滩建筑群,远方的东方明珠,共同构成一幅时空交叠的画卷。陈尹然说:“我生在黄浦,在黄浦长大,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记忆,也是我成长的背景。”
采访间隙,有媒体人被《国色天香》吸引,询价意欲购买。陈尹然微笑摇头。“前两年参展的作品,也不断有人来电求购,但我都婉拒了。”他坦言,“进博会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平台,也是文化对话的舞台。我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刻漆这项古老而美好的技艺。”
他指着作品说:“从设计到制作,为展现海派刻漆之美,我们不断为自己上难度,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不计时间、精力和成本。一旦售出,它可能只能待在某个固定位置,供少数人欣赏。所以我更希望它永不出售,而是出现在包括进博会在内的各类展示活动中,甚至走进社区、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海派刻漆。”这番话让人动容,透露出这位年轻传承人的责任与远见。
事实上,陈尹然在砚雕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砚雕作品以“新写实风格”著称,注重因材施艺,融合材质特性与艺术表达。他的代表作《兰亭砚》曾获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奖,并被静安寺文物楼收藏。
![]()
陈尹然在工作中
在陈尹然看来,雕刻如修行,每一刀都需精准而笃定。“与刻漆和砚雕为伴,我学会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既要敢于下刀,又要心怀敬畏。”作为95后非遗传承人,陈尹然努力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为此,他的作品承袭传统精髓,又融入当代审美。三登进博会的经历,既是对他努力成长的认可,也成为非遗在当代社会生命力与价值的生动印证。
在流光溢彩的进博会现场,陈尹然与他的刻漆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一道风景。刻漆板上的每一道线条,都在诉说着一位年轻传承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忱。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刘韫文
图片 / 宋梅
视频 / 宋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