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医保基金“薅羊毛”的手段变化,监督与治理方式也应随之调整。
![]()
▲有博主们教唆消费者将医保卡里的钱当零花钱用。图/央视财经
文|唐传艳
普通牙刷成了第一类医疗器械“牙科用毛刷”,牙线摇身一变成了第一类医疗器械牙科洁治器,面膜被包装成了第二类医疗器械医用敷贴,防晒冰袖、口罩备案成医用隔离垫……而这些产品之所以被打上医用名称,其目的是能刷医保。
据央视报道,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提示明确,部分企业将牙刷、面膜等非医疗作用的产品申请为医疗器械,以此规避生活用品类不能刷医保卡的问题。但记者近日调查显示,时至今日,这样的违法行为,依然在一些地区的药店和生产企业里上演。
事实上,使用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的违规操作由来已久。过去的做法是,一些药店直接将食用油、大米、洗衣粉等非医疗类产品藏在药店里,让消费者刷医保卡购买。这种行为相对直观,也没有技术含量,监管部门在检查时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如果说,这种违规操作方式是医保卡被滥用的初级手段,那么,随着近年来相应的打击力度不断提升,传统的手段难以为继,新的违规手段就可能悄然滋生。
如,此番违规使用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就出现了升级版。部分企业为了让普通商品能刷医保个人账户,利用医疗器械分类和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把本属于生活用品的商品,通过虚假申请、包装等手段,使其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医疗器械”。
像普通牙刷、面膜、防晒冰袖等产品,在外观和用途上与真正的医疗器械相差甚远,却凭借虚假的“医疗器械”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药店,并可刷医保卡购买。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相关商品的销量,还从医保基金中获取了不正当利益。
在一些药店看来,现金比医保基金更“值钱”。药店若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让消费者刷医保卡购买这些商品,就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阴阳价格”,多种违规操作形成叠加,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就会加速流失。
更要看到,这番操作导致“薅羊毛”的隐蔽性更强。因为消费者往往被产品表面的“医疗器械”标识所迷惑,以为购买的是符合医保支付范围的物品,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违规行为。
消费者一旦将这些商品当药品或医疗器械使用,还可能导致健康受损。同时,生活用品“傍医”营销,也对同类别的其他商品构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而药店和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些商品的虚假身份,巧妙地规避监管。
监管部门判断这些产品是否真正属于医疗器械,需要深入调查其申请备案资料、实际用途等,增加了监管难度和成本。这种违规操作让医保基金暗自快速流失,其多重危害不容低估。
针对医保基金“薅羊毛”的手段变化,监督与治理方式也应随之调整。监管部门需加强源头管控,严格审查医疗器械的申请备案资料。此番报道的案例中,部分日常用品就选择从源头将产品备案为医疗器械,导致中端与末端治理的难度陡然增加。
就此看,要想有针对性地治理举措,就要从源头把牢“医疗器械”的认证关口,在中后端形成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同时,监管部门在检查商品和医保支付记录之时,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威慑力。
当然,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医保政策的认知,让民众清楚医保卡的使用范围和违规后果,自觉抵制用医保卡购买非医疗产品等行为。如此才能进一步封堵医保卡变购物卡的漏洞,遏制医保卡被滥用现象变着戏法出现。
撰稿 / 唐传艳(医务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