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能有多曲折,孙铭九大概就能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这辈子,硬是把历史书上的大事件都活了一遍,从风光无限的“捉蒋英雄”到被人戳脊梁骨的“汪伪汉奸”,最后又在时代变局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故事,就跟咱们普通人过日子一样,有高光,也有泥泞,谁能想到呢?
要说孙铭九这辈子最“炸裂”的事儿,那肯定得是1936年的那个冬天,西安华清池。
那会儿,他还是个年轻气盛的营长,名叫孙铭九,东北人,打枪那是没的说,办事儿也麻利。
张学良张副总司令特别看重他,觉得这小伙子有血性,靠得住。
谁也想不到,就这么个营长,要在几天之内,把咱们中国的历史给拧了个弯儿。
12月11号的深夜,西安新城大楼里,灯火通明。
张学良把孙铭九叫到跟前,桌上放着把锃亮的手枪。
张学良那会儿说话声音不大,但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劲儿:“铭九啊,明天凌晨,你带人去华清池,把委员长‘请’过来。
记住,人得安全,咱们不是要他的命,是要他一起打日本人!”
这话一出来,孙铭九心里也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事儿要是成了,那是救国救民;要是砸了,那可就得遗臭万年了。
12月12号,天还没亮透,孙铭九带着他的精兵强将,悄悄摸进了华清池。
翻墙进去,先是把外面的哨兵给“请”走了,然后直扑蒋介石住的那五间厅。
这一路,大家心里都绷着弦,大气儿不敢出。
哪知道,枪声突然就响起来了。
蒋介石的卫队也不是吃素的,反应快,火力也猛。
两边你来我往,打得那叫一个激烈。
半小时过去,孙铭九一脚踹开蒋介石的卧室门,只见床上的被子还是热乎的,床头柜上还放着一副假牙。
孙铭九心里咯噔一下,要是蒋介石跑了,或者出了啥岔子,那他们东北军可就都完了。
他赶紧下令封山,自己带着人,一寸寸地找。
没过多久,就在骊山半山腰的一块大石头缝里,发现了一个人,缩成一团,冷得直哆嗦。
那不是蒋介石是谁?
他跑得急,身上就一件单薄的睡衣,连鞋都跑丢了一只。
可一看到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自己,他倒也硬气起来,厉声喝道:“我是委员长!
你们想造反吗?”
那几个小兵一看,还真有点蒙圈。
孙铭九眼疾手快,两步并作一步冲上前,单膝跪地,嘴上恭恭敬敬,可语气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委员长,我们少帅在西安等着您,就想跟您商量个事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咱们一起打日本人!”
蒋介石说自己腰上伤了,走不动。
孙铭九也没多想,直接就转过身,把这位最高统帅给背了起来,一步一步地往山下走。
山路湿滑,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路上,蒋介石在他背上问:“张汉卿到底要干什么?”
孙铭九沉着声音回答:“日本人占了咱们的家,咱们想打回去!
委员长,东北军真的不想再打仗了!”
这一夜,孙铭九这个名字,算是彻底写进了历史。
![]()
他亲手完成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兵谏”,把国家民族的命运,硬生生从内战的泥潭里拽了出来。
可谁又能想到,这爬到顶峰的滋味还没尝够,更大的波折已经在等着他了。
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了,这事儿是个大好事。
可张学良却在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路上,被软禁起来。
这消息一传回东北军,那可真是炸了锅。
二十万兄弟,一下没了主心骨,立马就分成了两派。
老一点的将领,像王以哲,觉得这事儿得冷静,慢慢谈,想办法把张学良救出来。
可孙铭九他们这帮年轻人,血气方刚,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谈判就是投降!
必须得硬来,蒋介石才会放人!
对少帅的这份忠诚,在那个时候,却像一团火,烧得他失去了理智。
他觉得王以哲他们这些“老油条”是软蛋,是背叛少帅。
结果,就在这股子愤怒和焦虑的驱动下,孙铭九做了一件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1937年2月2号,一声枪响,东北军内部的团结,彻底崩了。
孙铭九下令枪杀了主和派的王以哲军长。
这一枪,不光打碎了东北军最后的向心力,也把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军队,给彻底送上了末路。
王以哲的部下,一听自己长官被杀了,哪还忍得住?
都把孙铭九当成了仇人,一气之下就投了中央军。
其他的将领也都心灰意冷,觉得这支部队没救了,各自找出路。
没到一个月,几十万东北军,就跟沙滩上的城堡一样,风一吹就散了。
![]()
有的被收编了,有的干脆投奔了延安。
孙铭九,一下子从救国功臣,变成了亲手葬送东北军的“罪人”。
蒋介石一声令下,全国通缉他。
他不得不东躲西藏,过上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逃命的日子,那真是度日如年。
孙铭九先是躲在天津的一个小阁楼里,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完了,只能靠变卖张学良以前送给他的手表,勉强维持生计。
后来又跑到上海法租界,改了个名叫“孙明久”,在一家五金店里当起了小伙计。
以前那股子将领的锐气,早就被生活的重担磨得一干二净。
没多久,汪精卫在南京搞了个伪政府,上海这地方也变得更加混乱。
![]()
孙铭九的日子也更难过了,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就在他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个消息:以前的同事洪钫,竟然当上了汪伪政府的参军长。
孙铭九心里挣扎了好久,可为了活下去,为了以后能有机会救出少帅,他还是硬着头皮找上了门。
通过洪钫的引荐,汪精卫给了他一个“军事顾问”的闲职,听着好听,其实根本没什么实权。
这段经历,成了孙铭九这辈子怎么也洗不掉的污点。
“汉奸”,在那个年代,这俩字儿就是最大的骂名。
可后来新中国的审查人员查清了,孙铭九在汪伪政府里头,没穿过伪军制服,也没干过什么坏事儿,更没有直接迫害过老百姓。
甚至,他还偷偷地帮过被日本人追捕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日本人快投降那会儿,孙铭九这人精明,感觉到风向不对了,赶紧悄悄联系了国民党的军统,然后带着手底下的人“起义”了。
可没多久,他又对国民党失望了,转头又跟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搭上了线。
这可真是个人精,在黑白两道之间游走,把自己的人生搅得更复杂了。
1948年,沈阳解放了,孙铭九也没能跑掉,被解放军给抓了起来。
他当时心里想,这回完了,这辈子算是彻底交代了。
可新中国的领导人,那胸怀真是宽广。
他们没有急着给他定罪,而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他这辈子的经历,查了个底儿朝天。
他们找遍了全国各地的东北军老兵,问了当年跟孙铭九接触过的地下党员,甚至连他当年帮过的人,都一个一个地去核实。
最后的审查结果,那是公正又严谨:孙铭九在西安事变里头,那可是立了大功,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有大功劳;在汪伪政府那会儿,他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还偷偷保护过咱们的党员;后来呢,还给咱们党提供过不少有用的情报。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大决定:对孙铭九不追究刑事责任,还给他安排了个职务,让他去上海市政府当参事。
那会儿的上海市长柯庆施,在推荐孙铭九的时候说了句公道话:“孙铭九这人,功是功,过是过,得分开看。
西安事变那大功劳,咱们不能忘了!”
这个决定,可真是给了孙铭九一条活路。
他把“孙明久”这个化名改回了“孙铭九”,特意把名字中间那个像“日本”的“日”字给去掉了,就像是告别了那段屈辱的过去。
在参事室里,他老老实实地干活,整理历史资料,常常加班到深夜。
这孙铭九的一生啊,就是这么跌宕起伏。
他不是那种教科书里的完美英雄,他是活生生的人,在那个乱世里头,有他的高光时刻,也有他的糊涂犯错,最后在国家的转折点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直到晚年,记者再提起那段风云往事,孙铭九老人,只说了这么一句:“这辈子,最对的事,是听了少帅的命令,去华清池‘请’了委员长。
最错的事,就是一时糊涂,投靠了汪伪。
国家能给我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很知足。”
![]()
陈红民. (2009). 《汪精卫伪政权史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魁堂. (2005). 《张学良口述历史》.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柯庆施传记》编写组. (1986). 《柯庆施传》.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