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高盛的一份报告让我眼前一亮:外资正以"安倍经济学"时代以来最快的速度涌入日本股市。数据显示,仅10月最后两周,外国投资者就净买入3840亿日元日本股票。这不禁让我想起A股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外资大举买入某个市场时,本土散户往往是最晚察觉的一群人。
一、牛市陷阱:为何指数涨了你的账户却没涨?
自从上证指数越过4000点后,我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赚了指数不赚钱"。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牛市,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数据显示,从4月7日到10月30日,上证指数涨幅19.6%,但仅有四成个股跑赢指数。更讽刺的是,这期间4200家上涨个股中,有4000余家的振幅大于30%。
这说明什么?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把握机会的正确方法。大多数散户把牛市想象成躺着赚钱的乐园,殊不知牛市中的博弈往往更加残酷。因为交投活跃,波动反而比熊市更大——毕竟接盘侠太好找了。
我记得十年前在复旦读书时,金融学教授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但走势永远是骗人的。"这句话在我后来的量化交易生涯中不断得到验证。
二、走势的骗局:你所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
看看这张图,多么典型的"狼来了"故事。股价从高位下来后,一根长阳让人以为要反转,结果连续两天暴跌接近前低。这时候99%的散户都会割肉离场,然后…股价就神奇地V型反转了。
但别急着下结论,再看另一只股票:
![]()
同样的高位震荡,同样的"企稳"信号,结果却是继续暴跌。为什么?因为走势本身就是最大的骗局。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精心设计想让你看到的。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当散户看到一根阳线就认为要涨时,大资金可能正在悄悄出货。
三、量化视角:穿透迷雾看清本质
![]()
这张图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生成的。橙色柱体代表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姑且称之为"机构温度计")。左边股票震荡时"温度计"持续高温,说明机构在积极运作;右边股票震荡时"温度计"却逐渐冷却,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量化数据的魅力——它不关心K线形态有多漂亮,只追踪最真实的资金动向。就像去医院体检,医生不会只看你的气色就下诊断,而是要看血常规、CT等客观数据。
回到开篇的日本股市。为什么外资敢大举买入?因为他们看的不是日经指数的走势图,而是企业基本面改善、公司治理改革、日元汇率变化等硬核数据。当散户还在纠结"该不该追高"时,专业投资者早已通过量化模型完成了建仓布局。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建议
拥抱数据革命:在这个算法交易主导的时代,还在用肉眼数K线无异于冷兵器对抗导弹。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至关重要。
警惕牛市陷阱:历史数据显示,牛市反而是散户亏损的高发期。因为情绪化交易在波动加大的环境中更容易犯错。
建立系统思维:不要被单日涨跌牵着鼻子走。像外资投资日股一样,建立自己的决策框架和风控体系。
最后说回日本股市。高盛报告显示全球投资者持有的日本股票规模仍处低位,这意味着机会仍在。但记住:机会永远属于那些能用数据说话的人。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仅供交流探讨之用。文中提及的任何分析方法与工具都不构成投资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务必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谨防各类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本人从未也绝不会组建任何收费群或推荐具体标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