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国家华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训练场,无人机群精准投掷灭火弹扑灭悬崖火的场景令人震撼。这座承担着守护华北群众安全重任的中心,自投用以来源源不断将科技与热血注入应急救援体系,锻造出一支能应对多灾种的立体化救援铁军。
![]()
图:使用无人机投掷灭火弹扑救悬崖火。郭涛 摄
从零到精钢——实战化训练体系破茧之路
进驻初期,“边组建、边应急、边备勤、边训练”成为常态。面对无现成大纲、无固定模式的挑战,筹备组党委以“实战实训”为标尺,集结五湖四海的300名尖兵,从人员能力、装备性能、场地设施等维度重构训练框架。
“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夜晚都在与时间赛跑,总结当天的得失,规划第二天的内容,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筹备组组长马晓东的回忆,道出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执着,“‘总结—提升—再总结—再提升’成为了我们雷打不动的工作闭环和成长阶梯。”
![]()
图:进行实战化训练战法探索。郭涛 摄
如今,训练科目已从基础项目裂变为涵盖森林灭火、水域救援、危化处置等8大类核心体系,共计127项具体技战术要求和班组操法,实现从单一灾种到综合救援的跨越式发展。
![]()
图:曹学友带领队友开展通信训练。郭涛 摄
信息战场的无声较量——通信尖兵生死时速
现代救援,分秒必争,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是决定成败的“生命线”。
该中心指挥大厅内,曹学友紧盯着实时切换的屏幕阵列。这位啃下二十多本专业书籍的通信尖兵,常对班组成员说:“通信设备就是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从机房内上万接口的调试到极端环境下的应急组网,这支队伍用日夜钻研织就了覆盖华北的通信神经网。
今年6月份,承德遭遇洪涝灾害,受灾区域断网断电断路。国家华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百余名指战员连夜奉命驰援。曹学友和战友们临危不乱,在洪灾断路断网的绝境中鏖战六天五夜,硬生生打通生命通道。
![]()
图:孟庆闯讲解舟艇操作要领。郭涛 摄
怒涛中的生命方舟——水域尖兵极限挑战
在模拟城市内涝的训练区内,水域救援模块的训练正值高潮。三中队中队长孟庆闯主动请缨加入此模块。
这位曾在比武中包揽四项冠军的硬汉,将多年经验转化为创新训练:漏电水域救援、风浪舟艇操控等高难度科目成为常态。当发现伤员固定环节耗时过长,他和队员反复优化动作细节,硬生生将时间压缩至40秒。
“快一秒钟就多一分希望!”训练服上的汗渍与磨损,见证着这支水域尖刀部队的蜕变。
“我们不是超级英雄,只是把‘值得’二字刻进了骨髓。”孟庆闯抚摸着队员磨破的第30版训练方案说道。
![]()
张久坤在研究30秒生命通道构建法。郭涛 摄
精神图腾的薪火相传——“让我来”的基因解码
培育战斗精神,砥砺血性胆气是锻造应急救援铁军的关键支撑。筹备组进驻以来,临时党委创新构建“初心启航—实践锤炼—任务淬炼”全周期培育体系,通过领导干部领跑、骨干尖兵示范、分级激励约束,筑牢职业精神根基。
在森林灭火实训场,VR眼镜中翻腾的火焰与智能系统监测的生理数据,构建出真实的应激训练场景。分队长张久坤的作训服里永远揣着笔记本,扉页上“火焰蓝的荣耀在危急时刻的‘让我来’”道出这支队伍的精神密码。十年抢险老兵的“30秒生命通道构建法”、新兵加练时的无言身教、智能系统匹配的“精神导师”……传统与科技的交织,熔铸出无畏向前的集体信仰。
如今,直升机索降、废墟智能侦检等科目已融入日常训练。正如筹备组副组长郑威所言:“我们锻造的不只是钢筋铁骨,更是灾难面前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华北应急救援力量正以科技赋能、以热血铸盾,书写着新时代守护者的答卷。(作者:甄小龙、张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