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智能眼镜创业赛道热度持续升温。创始人们往往洋洋洒洒地展示“好消息”:千万级融资在即,今年代工订单额已达数亿元,明年订单量预计翻番,量产似乎已不成问题。
然而,据经济观察报11月9日报道,多家企业的实际出货量与公开声明存在巨大差距:10月中旬,“AR四小龙” 之一的公司(雷鸟创新、Rokid、Xreal、影目)创始人计划带最新一代AI智能眼镜到北京,和一家运营商高层洽谈融资合作,不料新品样机迟迟没能调试出稳定状态,他不得不一再改签航班。今年线上线下全渠道出货量不足2万台,而其第一季度曾官宣订单突破10万台,新品首发三天预定量也声称超2万台。蓝鲨财经社搜寻公开信息发现,影目科技披露过2025年Q1订单量增长超500%,突破10万台。
![]()
该企业核心器件的唯一供应商透露,年内收到该公司的订单量不超过1万个。直到11月初,公司试图找头部KOL做新品评测,却苦于没有一台正常运作的机器用来体验。
这种差距暴露了智能眼镜赛道普遍存在的虚报现象。经济观察报指出,创业公司常通过框架合同或预订订单来夸大销售数据,有时甚至把仓库间的货物流动算作出货。智能眼镜属于退货率较高的硬件品类,头部整机厂商退货率往往达到40%—50%,部分还采用零元预购模式。经济观察报采访的私募投资人士余珂指出,这些数据多用于吸引投资人,而不需要实际交货,仅凭承诺或合同就能制造出“C端大卖”的幻象。
除了出货量虚报,智能眼镜产品本身仍是“半成品”。将芯片、光波导、摄像头、电池、扬声器等上百个元器件集成在有限的眼镜框架中,需要在算力、功耗、重量和续航之间取得平衡。经济观察报报道称,市面上大多数AR或AI眼镜的产品都无法实现全天候佩戴:摄像、录像功能受限,拍摄画质和稳定性不足,续航难以满足长时间使用,重量常达70克以上,远高于普通眼镜承受范围,行业内尚无产品能实现12小时以上续航的全天候佩戴体验。
投资泡沫与心理也是赛道的突出问题。智能眼镜成为投资热点,不少机构追逐风口,而非关注产品成熟度。余珂表示,他在两年内几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整机厂商后,选择放弃投资通用型智能眼镜公司。投资人常通过净推荐指数、退货率或电商平台用户评价来判断产品真实销售情况,而不是轻信公司发布会上的PPT或视频演示。在投资逻辑上,通用型眼镜创业公司难与手机巨头竞争,小米、华为等厂商凭借渠道、生态和供应链优势随时可以进入赛道,创业公司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相反,细分垂类如影音游戏眼镜、户外运动眼镜仍具成长空间,市场规模足够大但不至于吸引巨头直接竞争。
产业逻辑和现实再次凸显了智能眼镜赛道的困境。堆料、功能丰富的整机厂商试图教育消费者,但用户实际使用频率低,体验差距明显;投资人追逐下一轮融资,赛道泡沫与风险并存。市场热度更多体现在口头承诺和资本追逐上,而非产品销量与消费者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