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二字,对于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而言,重若千钧。为切实解决这一特殊群体“急难愁盼”的办证问题,将政务服务从“窗口”延伸到“床头”,2025年11月6日,汇川区残联组织专业评残服务队,携带设备与申请表,前往板桥镇的大沟村、长田村、白果村和板桥村,开展“零跑腿”上门评残服务,有效破解了卧床残疾人的办证难题,更传递了社会的尊重与温情。
步履不停,只为打通“最后一公里”。路途的遥远,阻隔不了服务的温度,对于散居在各村的残疾人家庭来说,评残服务队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工作人员逐户走访需要帮助的家庭,在患者的床榻前、在简朴的堂屋中,就地搭建起一个个“临时受理点”。
![]()
上门服务。
他们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申请人进行身体状况检查,详细询问病情、翻阅病历资料、指导填写表格。整个过程,不仅是一次严谨专业的残疾鉴定,更是一次与群众心贴心的交流。工作人员用通俗的语言解答家属疑惑,深入讲解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并鼓励残疾人及其家庭树立生活信心。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成为了冬日里一抹动人的暖色。
精准对接,确保关爱“一个都不能少”。本次上门评残服务,严格遵循“应办尽办、不落一人”的原则,精准聚焦那些因重度残疾而实际无法外出申办的困难群众。经过一整天高效而有序的工作,服务队共为13名残疾人完成了残疾评定,其中评定为一级残疾3人、二级残疾8人、三级残疾2人。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13个家庭通往政策保障与服务的第一步。这张上门办理的残疾人证,将成为他们申请护理补贴、困难生活救助以及其他精准帮扶措施的“钥匙”。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纸证明,更是点亮生活希望的一束光。
践行初心,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汇川区残联此次行动,是转变工作作风、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诠释。它成功实现了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发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服务模式转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零距离”服务承诺。
下一步,汇川区残联将建立常态化上门评残机制,让便民服务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被及时纳入保障体系,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