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央视干了26年的资深主持人,拿过金话筒奖,采访过无数大人物,怎么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网友们集体请愿让她"滚出主持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
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是如何从央视名嘴变成全网公敌的?
她那些看似专业的提问,为什么会激起这么大的民愤?
![]()
1995年那会儿,董倩从北大历史系毕业。
学历史的她压根没想过要当记者,结果机缘巧合进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当编辑。
没学过新闻专业,她就靠着死磕精神啃书本、看录像、跟老记者学。
那个年代的央视,招人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历史系出身反而让她在分析问题时多了些深度。
![]()
四年编辑生涯,董倩把别人的采访视频看了上千遍,琢磨每个问题怎么问、怎么追、怎么挖。
1999年澳门回归直播,她第一次站在镜头前,表现得还不错,这才算正式踏进主持圈。
2001年那档《婚礼上的诉讼》节目让她拿了个亚太广播联盟奖,2003年又捧回金话筒奖。
外人看着风光,其实董倩心里清楚,自己这一路走得比新闻科班出身的人辛苦多了。
![]()
![]()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全国人心都揪着。
董倩跟着采访组赶到灾区,镜头对准了刚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孩子。
那些孩子脸上还挂着泥土和眼泪,身上的伤口都没处理完,董倩举着话筒上去就问:"你害怕吗?当时绝望吗?"
电视机前的观众当场就炸了。
![]()
这孩子刚经历生死,身边的同学老师都没了,你问他害不害怕?
废话,能不害怕吗!
这种问题有任何意义吗?
网友们说,这不是采访,这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
董倩自己觉得委屈,她认为记者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情绪,让观众感受灾难的残酷。
专业角度看,这问题确实能引出受访者的内心感受。
可问题是,那是个刚失去一切的孩子,不是你的采访对象,更不是你展现专业能力的工具。
![]()
2013年,排球名将郎平重新执掌中国女排。
这本是体育界的大喜事,董倩却在采访中把话题引向了敏感地带。
她直接问郎平,当年为什么要去执教美国队?
为什么中国女排辉煌的时候你在国外,低谷了才想起来回国?
![]()
这话说得多伤人。
郎平当年出国是职业选择,人家在美国带队也是光明正大的工作,又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董倩这么一问,好像郎平是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倒似的。
观众看不下去,体育迷更是气炸了,觉得这是在羞辱功勋教练。
![]()
董倩的逻辑很清楚:我问出了公众想知道的疑问,这就是好采访。
她完全没意识到,有些话可以委婉地问,可以从侧面引导,不一定非要这么直接往人心窝子戳。
新闻专业讲究犀利,不代表要让采访对象下不来台。
![]()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现场火光冲天,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往里冲。
董倩采访一位刚从火场出来的消防员,上来就问:"万一你出事了,你爹妈怎么办?"
这问题一出口,全网骂声一片。
![]()
消防员刚经历生死,队友可能还在火场里,你问他这个?
这不是在采访,这是在诅咒人家出事。
再说了,消防员救火是职责所在,谁不知道危险?
谁家父母不担心?
![]()
你这么问,除了让人难受,还有什么用?
有网友说得狠:"董倩是不是没有同理心?她眼里只有采访,没有人。"
确实,这种提问方式完全忽略了对方的心理状态。
消防员是来救人的英雄,不是来接受你灵魂拷问的。
![]()
专业记者应该懂得,有些问题可以问,有些时机不该问。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突发森林火灾,31名扑火人员牺牲。
董倩采访了幸存消防员赵茂亦,这次采访彻底引爆了舆论。
她问:"你和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
![]()
赵茂亦说好。
她接着问:"那你当时想救他吗?"
小伙子眼圈都红了,说想。
董倩继续追问:"那你现在会自责吗?"
![]()
三个问题像三把刀,一刀比一刀扎得深。
赵茂亦坐在镜头前,整个人的情绪都快绷不住了。
网友们看着心疼,纷纷在网上炮轰董倩:"这是采访还是逼供?"
"人家刚从鬼门关回来,你非要让他再死一次?"
![]()
"董倩该滚出主持界!"
这次事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2008年到2019年,十多年时间里,董倩一次次在灾难现场、在英雄面前,用她那套"犀利"的采访风格刺痛受访者。
观众的忍耐到了极限,各大社交平台上要求央视换掉董倩的呼声此起彼伏。
![]()
![]()
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董倩主动请缨去了一线。
那段时间她在武汉坚守了95天,采访了张定宇院长、张伯礼院士等抗疫英雄。
这次她收着问,话语间多了些温度,少了些咄咄逼人。
有个采访特别打动人。
![]()
一位母亲决定捐献去世女儿的心脏,董倩跟她聊天时,语气柔和了很多,没有那些尖锐的追问,只是安静地倾听。
那期节目播出后,网友说:"原来董倩也会好好说话。"
武汉那95天,董倩完成了大量一线报道,同年还入了党。
她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自己不是个只会戳人痛处的冷血记者。
![]()
可是之前积累的负面印象太深,观众对她的信任已经很难重建了。
![]()
2024年,董倩采访小米创始人雷军。
这次采访相对平和,没出什么大争议。
54岁的她依然活跃在主持岗位上,26年的央视生涯让她成了业内资深人士。
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
其实董倩一直坚信,记者的使命就是挖掘真相,问出普通人不敢问的问题。
她觉得温情脉脉的采访没有力度,只有直击要害才能让观众看到事件本质。
在她的价值观里,戳到核心就是对新闻负责,犀利等同于专业。
问题就出在这儿。
![]()
董倩把新闻专业性理解得太狭隘了,她以为只要问题够尖锐,就是好采访。
她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人文关怀。
记者确实要追问真相,可采访对象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有伤痛的人。
在灾难面前,在失去亲友的英雄面前,你那些犀利提问不是专业,是残忍。
![]()
![]()
很多同行给董倩辩护,说她是为了还原事件真相,是职业要求。
可观众不买账。
你看其他那些优秀记者,人家也犀利,也追问,可人家懂得什么时候该追,什么时候该停。
采访受灾群众、救援英雄,重点是记录他们的经历和贡献,不是逼着他们在镜头前再把痛苦回忆一遍。
![]()
董倩的悲剧在于,她把冷漠当成了客观,把伤害当成了敬业。
她自以为坚守了新闻理想,实际上丢掉了最基本的同理心。
观众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提尖锐问题的机器,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人、尊重人的记者。
你可以问难题,可以揭露问题,可你得分场合、看对象、掌握分寸。
![]()
对着灾难幸存者问"害怕吗",对着失去战友的消防员问"自责吗",这不是采访,这是二次伤害。
网友们骂她,不是因为她问题太犀利,是因为她问得不是时候,问得太没人性。
26年的央视生涯,董倩拿过奖、采访过大人物、经历过大事件。
她有能力,有经验,就是缺了最重要的一课:共情。
![]()
记者可以保持客观,不代表要失去温度。
你可以挖掘真相,不代表要踩着别人的伤口往上爬。
董倩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新闻专业性,绝不是简单的犀利和追问。
一个好记者应该既有锋利的笔触,也有柔软的内心。
她确实问出了很多问题的核心,可她也确实伤害了很多本不该被伤害的人。
![]()
54岁的董倩站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或许该重新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理想。
记录真相很重要,尊重人性同样重要,这两者从来不矛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