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总理默茨最近有点急,他对着全世界疾呼“绝不能让中美两国决定未来的技术走向”,这话听起来雄心万丈,但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人眼冒金星。
就在今年上半年,德国足足有11900家企业宣告破产,比去年同期又多了9.4%,而破产潮背后,是14.1万个家庭摇摇欲坠的饭碗,以及高达334亿欧元的经济黑洞。
![]()
整个国家的钱都在往外跑,过去五年的资本净流出额,是以前的三倍,直接创了纪录。
曾经以精密制造和强大工业闻名于世的德国,到底怎么了?
![]()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德国的这场困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亲手点的火。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阴霾笼罩,德国绿党敏锐捕捉这千载难逢之机,顺势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核反煤运动,自此,运动的大幕徐徐拉开。
理想是丰满的,他们要的是一个绝对纯净、没有核辐射和煤灰的“绿色乌托邦”。
![]()
于是,一座又一座的核电站被关闭,到今年,总共关了17座,近六成的煤电站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种决心甚至带着一种决绝的仪式感。
就在不久前,贡德雷明根核电站那巨大的冷却塔被夷为平地,其实那座塔本可以改造成天然气厂或者备用电厂,但不行,必须彻底消失。
![]()
今年3月,价值30亿欧元的墨尔堡煤电厂也被直接炸毁,要知道,这座电厂运营了还不到十年,曾被誉为“全球最先进清洁的煤电厂之一”。
亲手熄灭了稳定能源的炉火,现实的寒风立刻吹了进来。
![]()
最直接的就是电价,工业用电从原来人民币八毛钱一度,一路狂飙到一块九,另一份数据显示,电价三年内涨了超过200%。
天然气价格更是比2021年翻了两倍,德国的居民用电,价格是中国的六倍,你说吓不吓人?
高昂的能源成本像一把尖刀,插进了德国工业的心脏,那些能源密集型产业,比如化工和钢铁,规模直接缩减了五分之一。
![]()
有两百年历史的钢铁巨头克虏伯,今年轰然解体,化工巨头巴斯夫一边在中国湛江砸下百亿欧元建新厂,一边盘算着关闭德国本土的工厂。
更讽刺的是,为了追求“绿色”,德国反而变得更“黑”了。
![]()
大家都感觉到冷了
风电虽然占了29%,但它太看天吃饭,极不稳定,为了电网不瘫痪,德国不得不重启了一堆技术落后、污染更严重的老旧火电厂。
结果碳排放不降反增,这弯子绕得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
曾经,德国是欧洲的电力出口大国,风光无限,现在却得反过来从法国买核电,从挪威买水电,从荷兰买风电。
当北溪管道被炸,曾经占到供应量55%的廉价俄气彻底断了,德国只能硬着头皮去买美国昂贵的液化天然气,这种气需要液化、船运、再气化,成本高得离谱。
![]()
难怪连吕根岛的七位市长都忍不住联名上书,直言切断俄气是个错误的决策,民众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寒意,柏林的总统府熄灯了,政府号召大家洗冷水澡。
这场能源自主的理想主义大戏,最终让德国陷入了更深的外部依赖和经济困境。但能源的错位只是第一层打击,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技术主权上的力不从心。
![]()
默茨政府所喊口号愈发响亮,“德国高科技议程”正式启动,不仅如此,还特意设立了数字化与国家现代化部,似要在科技与发展之路上大步迈进。
欧盟层面也不甘示弱,发布了雄心勃勃的“德拉吉报告”,还搞起了AI工厂的招标,然而口号震天响,现实却很骨感。
![]()
默茨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德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能力严重不足,就像英伟达的老板黄仁勋说的那样,欧盟在AI领域的投资,跟中美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政策的空转更是让人泄气,“德拉吉报告”提出了那么多改革建议,最后被全面执行的只有可怜的11.2%。
特斯拉在上海建个超级工厂只用了10个月,可在德国,两年过去了,连地基都没搞定。为什么?
![]()
因为各种环保组织为了保护蛇、鸟、蜥蜴,甚至蚂蚁,轮番上阵阻挠。这种僵化的创新生态,还谈什么引领未来?
最要命的,是供应链的命门被人牢牢扼住了。汽车产业是德国的骄傲,但现在它的心脏——芯片,却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
态度变了
一位叫穆勒的专家说得很直接,中国芯片已经从过去的“备选”,变成了今天的“必需品”,现在德国汽车电子成本里,有35%来自中国。
中国的功率芯片能效高不说价格还更便宜,但是德国车企库存里的芯片,只够维持10到20天,看的出来是很依赖了。
![]()
而且车规级芯片的认证周期长达一年,根本不可能马上换供应商,所谓的“技术主权”,在供应链断裂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苍白。
面对困境,德国在战略上显得极其矛盾和摇摆,柏林试图紧跟美国的步伐,对中国搞“去风险化”,外长瓦德富尔就因为在台湾问题上说错话,导致访华计划泡汤。
![]()
然而当政客们还在高谈阔论“去风险”时,企业资本却像潮水一样涌向东方,过去五年创纪录的资本外流中,有31%都流向了中国。
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中国投资百亿欧元,背后是德国本土工厂因廉价俄气消失而难以为继的窘境,西门子、宝马这些德国工业的顶梁柱,也在不断增加在华投资。
![]()
因为他们清楚,哪里有市场,哪里有未来。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德国跟随美国大搞对华疏远时,美国人自己却没闲着,反手一招《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巨额补贴来挖德国的墙角。
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德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额飙升了三倍,达到了157亿美元,德国发现自己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
一边是资本外流,另一边则是“卖身求生”,一大批德国的“隐形冠军”和明星企业,纷纷被中国资本收购。
德国企业对中资的态度也变了,从以前的警惕变成了积极,为什么?
因为中国买家效率高、出价快,还愿意保留原来的品牌和团队,在生存面前,其他的顾虑都得往后稍稍。
![]()
然而,在德国工业最重要的中国汽车市场上,现实却给他们上了一堂残酷的课。
大众的销量跌了7.2%,奔驰更是暴跌近20%,与此同时,比亚迪在前10个月就卖出了370万辆新能源车。
前总理默克尔当年那句“对华脱钩是政治自杀”的警告,如今听来,真是字字泣血,德国工业今天的困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
结语
当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冷却塔轰然倒塌时,倒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建立在廉价能源和稳定全球化之上的旧工业秩序。
德国的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甚至幻想着,用虫鸣鸟叫取代机器轰鸣,回归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时代。
可现实是,中国在过去30年间,一边让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到25%,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一边也成为了生产全球80%光伏板和60%风电设备的新能源巨头。
事实证明,发展与环保并非不可兼得,面对中美共同塑造的全球新格局,德国如果不能尽快弥合理想与现实、口号与实力、战略与行动之间的巨大裂痕,那么所谓的工业复兴,恐怕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欧洲太焦虑,德国总理默茨:决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观察者网
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达十年来新高——央视新闻
德企陷入十年来最大破产潮——参考消息
德国上半年破产企业数量创近十年新高,超14万员工受影响——澎湃新闻
默克尔:对华“脱钩”并非德国和欧盟的正确选择——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