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撕裂了四川汶川的土地。
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上演,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记忆。
![]()
在这无数故事中,有一个战士的身影格外令人难忘,他在担架上护送小女孩时,喊出了“让开,让开!”的呼声。
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总理也为之侧身让路。
这一刻,被定格在历史的镜头中,被网友戏称为“最牛士兵”。
多年以后,那一声声吼仍回荡在人们记忆的废墟上。
他是谁?后来又经历了什么?
喊破生死
![]()
2008年5月12日,四川盆地深处,山崩地裂,尘土遮天蔽日,一栋栋熟悉的楼房如同纸片般倾倒,钢筋水泥混杂着尖叫声与哭喊声,在空气中拉扯出令人心碎的旋律。
汶川县城短短几分钟内,便由一座普通的西南山城,化作一片灰白的废墟海洋。
就在同一时间,远在重庆某装甲团营区的警报突然响起,王肃满正在车库检修坦克上的火控系统,满手的机油还未擦净,就被急促的集合声喊出工棚。
作为团里有名的“炮王”,他在平日里更多地与设备和数据打交道,可这一次,他要奔赴的是没有模拟图纸、没有修理说明的真正战场。
![]()
没有人多问一句,所有人只是在接到命令后的几分钟内,迅速集结完毕、携带装备登车,驶向那个名字尚未让他们意识到残酷的目的地——汶川。
由于道路严重塌方,许多地方大型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他们就扛着工具和干粮徒步穿越山体,甚至需要用绳索吊着人下到断裂的山谷底部,再攀爬上另一侧。
他们没有丝毫迟疑,也来不及感叹脚下土地的破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快点,再快点,也许能多救一个人。
13日清晨,他们一行人抵达北川县。
![]()
此时距离地震已过去近一天时间,这座县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模样。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混杂着血腥的铁锈味,静得仿佛整座城市都在屏息等待。
每一次踩上瓦砾,都像是踩在火药桶上,脚下的地面不稳,随时可能塌陷。
余震不时传来,震得他们脑袋嗡嗡作响,可无人停步。
他们大声呼喊:“有人吗?我们是解放军!请坚持一下!”
![]()
一开始,回应他们的只是空荡的风声,甚至有的地方连风都不敢停留,唯有脚下碎石滚动的声音提醒着他们:这里,是地狱与希望交汇的入口。
就在所有人几近疲惫,准备转移至下一块区域时,王肃满停住了脚步。
“等等,你们有没有听见……像是孩子的哭声?”他压低声音,举起手示意所有人停止喧哗。
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一声微弱得几不可闻的呜咽声,从不远处的断壁残垣中飘了出来。
他几乎是立刻俯身贴近地面,顺着声音爬了过去。
![]()
这是一处商住两用的三层小楼,地震后整个侧面塌陷,一层完全掩埋在瓦砾中,二楼悬空倾斜,而三楼只剩下半面外墙裸露。
声音的来源就在中间某个模糊的夹层中。
“这里有人!”王肃满说出了这一句后,他的战友迅速围拢过来,开始清理碎砖和钢筋。
就在他们逐渐拨开层层覆盖物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男女的身影,蜷缩着,弯腰护在一个小小的身体之上。
一左一右,用最原始、最坚韧的方式,为孩子撑起一条生的缝隙。
在他们怀中,是一个小女孩。
![]()
她还活着。
王肃满鼻头一酸,几乎没有办法立刻回答。
他咬了咬牙,蹲下身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柔:
“叔叔来带你出去,好不好?”
后来他才知道,女孩叫宋馨懿,三岁,正是牙牙学语、活泼蹦跳的年纪。
可如今,她的世界塌了,只剩下眼前这群陌生人。
而这,仅仅是他们与死神赛跑的开始。
![]()
废墟之下
救援工作一开始就充满了无数的困难。
每一步都需要慎之又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二次塌方,或是让已经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再度陷入绝境。
王肃满和战友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双手已经被锋利的石块割得血肉模糊,他们却没有任何犹豫。
当他们决定将小女孩从废墟中救出时,王肃满才真正感受到了时间的急迫。
![]()
宋馨懿被压在废墟下的姿势非常危险,她的一条腿被压得几乎失去知觉,随着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痛苦的哭声。
“轻一点,再小心一点!”王肃满一边指挥战友们小心移开障碍物,一边不敢有丝毫松懈。
每次他们用力撬开一块石板,都会小心翼翼地后退几步,确保不会对小女孩造成二次伤害。
她的腿上,压着一根钢筋,几乎紧贴着她的皮肤,那钢筋的另一端就紧紧地顶住她的小腿骨。
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
废墟的角落发出轻微的轰响,仿佛随时都会再次崩塌。
![]()
战士们立刻站起身,紧张地四下警惕,王肃满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大声指挥:“大家小心,往外撤!”
可是,小女孩宋馨懿的生命已经和这片废墟紧紧相连。
如果他们离开,她可能就会永远留在这片无情的瓦砾下。
王肃满死死咬住牙关,坚决地站在原地:“大家稳住,不要离开,继续救援!”
在战友们的配合下,他们尽量保持着沉默,低头继续着拯救小女孩的工作。
![]()
王肃满紧张地抓住手中的镐,继续一点一点地凿开石板。
终于,在数次尝试未果后,“好了!”一个战友激动地喊道。
随着一声喊叫,石板终于被成功凿开,王肃满迅速伸手,将小女孩从废墟中轻轻拉出。
“别怕,叔叔在这儿。”
王肃满温柔地抱起她,一边快速走出废墟,一边小心安抚着她的情绪。
小女孩的哭泣早已停止,她的眼神中只有一种深深的依赖,那是一种超越了年龄的信任与期盼。
在他脚下泥泞的道路上,王肃满几乎是在跪着走。
![]()
他小心地将担架往前推,战友们也紧紧跟随,尽可能保持着担架的平衡。
宋馨懿的伤势已经非常严重,她的一条腿被压得几乎完全没有了知觉,只有通过这种艰难的方式才能确保她不受到二次伤害。
那一路,王肃满不停地喊着:“让开,让开!”不管前方的人是谁,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这条生命尽快到达安全的地方。
为生命开道
王肃满与战友抬着担架,像是在艰难地行走于崩塌与混乱之间。
![]()
担架上的小女孩宋馨懿静静地躺着,脸色苍白,仿佛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去忍受疼痛。
泥泞的小道蜿蜒曲折,前方不远处便是临时搭建的医疗点。
就是那一程,王肃满却清楚地知道,这是最后一段最不能出错的路。
正当他们一步一步朝前挺进时,发现前方有人,而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让开!前面的人让开!”
他大声喊了出来,声音嘹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像是一道炸雷劈进人群之中。
那一瞬间,一位身穿夹克、眼神慈祥却满脸疲惫的老人转过身来。
听见呼喊的他,立刻做出了反应,侧身向旁边避让。
![]()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温总理,他是赶来第一线了解灾情的。
他眼神敏锐地看到了被抬着的小女孩,迅速而坚定地向身边所有人挥手:
“快让开,生命通道,快让!”
一条道路眨眼间腾出了一条笔直的“生命走廊”。
这一幕被现场的一位记者完整捕捉下来,镜头定格的瞬间,是王肃满怒吼的表情,也是他眼中那一抹焦急与坚定。
那种为生命呐喊的本能力量,只为护住那一抹微弱的希望。
照片在救援结束后不久便在网上流传开来。
![]()
很快,这位“冲总理喊话”的战士成了焦点,被网友戏称为“最牛士兵”。
“敢喊国务院总理让路的士兵”,“生命通道上的怒吼”,“为救人不顾一切的军人”……
有人敬佩他的胆气,也有人感动于那声怒吼背后的真情。
他本人,却对“火”起来这件事显得异常平静。
在一次记者的采访中,王肃满身着军装,脸庞被阳光晒得黝黑。
他没有刻意整理着装,也没有摆出姿态,依旧是一副朴实无华的军人模样:
“我当时不知道那是总理,我是在喊人让路,是在为那个孩子喊。”
“总理对人民非常关怀,他带给大家希望,是为生命让路。”
![]()
这句朴素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句“为生命让路”,也被无数网友转发评论,成为那年汶川救援中最广为流传的金句之一。
他与她的后半生
生命被从废墟中拯救出来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切从此风平浪静。
宋馨懿被成功送往临时医疗点后,医生迅速为她进行了初步处理,但最终的诊断仍旧令人心碎。
她的右腿因长时间被压迫,血液循环严重阻断,肌肉和组织坏死,医生们经过权衡,最终做出了无奈的决定,截肢。
雨后的阳光照耀在王肃满那张坚毅的脸上,但没有照亮他眼底翻滚的自责。
![]()
灾区任务结束后,部队准备撤回,从那天起,这个原本只是他人生中短暂停留的一场救援,变成了他心里永久的牵挂。
回到部队后,王肃满像以前一样,继续扎根在修理连。
他投入训练与技术革新中,不断突破自己。
几年后,他带领的技术小组成功研发出多项新型维修工具,他也屡次在军区比武中摘得第一。
在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中,宋馨懿也在慢慢成长。
![]()
她在地震后被收养,她的家人们也早已联系上了救援队伍们真挚感谢,一直默默与他保持联系。
后来,宋馨懿13岁生日那天,王肃满终于再次踏上前往四川的列车,他要去看望当初的那个小女孩。
两个被生命连线的人,早就不是第一次见面。
他们没有太多言语,只是并肩坐着,聊着学校、聊着生活,就像是亲人。
![]()
王肃满知道,尽管那个夜晚没能保住她的腿,但他守住了她的心,也守住了一个女孩对世界的信任与勇敢。
岁月流转,他们的人生早已各自展开。
但在王肃满心里,那个三岁的小女孩、那一场地动山摇的浩劫、那一声穿透人群的怒吼,永远不会淡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