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宗莉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价格数据: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1%,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虽然数字变化不大,但CPI和PPI的同步向好,让市场清晰地感受到宏观经济的“体温”正在回升。
在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CPI和PPI双双改善既不容易,也绝非偶然。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中用了两个关键句——“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部分行业供需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精准点明了CPI同比由降转涨、PPI环比年内首次转正背后的制度逻辑与产业逻辑:物价“回暖”并非偶然的“天气现象”,而是政策、结构与预期三重力量合奏的结果。
CPI企稳回升是消费市场回暖的微观映射。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其复苏力度直接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10月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假日经济的带动效应尤为显著,出行、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迎来集中释放,成为拉动CPI回升的重要力量。从城市到乡村,景区里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酒店里一房难求的消费热度、航班上满座的出行人流,这些具象化的消费场景,正是服务价格由降转涨的生动注脚。
除了假日消费的短期提振,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核心CPI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意味着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居民在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文娱消费等领域的需求稳步提升。从必需品扩展到体验品,从大众化转向为个性化,中国的消费越来越转向生活体验、健康和高质量产品。与之呼应的是,“悦己型”“健康型”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工艺美术、运动球类、营养食品等细分工业品价格稳步抬升,形成消费端新的向上牵引力。
PPI的积极变化,传递出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强烈信号。作为反映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PPI的走势直接关联产业链上下游的复苏节奏。10月PPI环比由平转涨,彰显工业生产端的需求正在逐步回暖。工业生产端的价格改善,一方面会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消费端,为CPI的稳定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也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意愿和盈利能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复苏,让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也为后续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密切关注价格走势,加强预期管理,为经济复苏创造稳定的物价环境——这一看似寻常的“守底线”之举,正是让经济在合理区间里沉淀质量、孕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